不知道最近一年发生了什么,整个社会突然开始讨论社会流动性的问题。阶层固化,上升通道封闭,贫富差距,利益集团,这些词变成了我们饭桌上的必备话题。于是,对于政府和国家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大家对于自己未来的预期来了一次结结实实的硬着陆。
对于这种观点,我周围朋友的反应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很激进的抱怨,他们觉得这是不可接受的,房子车子孩子票子,一样都没得到,他们受不了。他们要反抗,甚至有人告诉我,现在要是打仗就好了,仗打完了,利益集团被消灭,自己就有机会了。听了这话,我就特别想给达尔文写封信,告诉他老人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人类身上失灵了,要不这么傻的人怎么还会活着?
另一种反应则相对温和,但与此同时也很消极,他们只是一味的抱怨自己的命不好,没有生在70年代,好像如果他们生在那个时代,就没有马云什么事情了似的,既然做不成马云,那就乖乖在家做葛优躺。对于这样的朋友,我特别想告诉他,你错了,马云是60后,不是70后。
那么这个国家真的没机会了么?错!在我看来,中国的机会非常大。因为我感觉到了这个国家的焦虑。
1.焦虑的父母
每年的六月七号当天,高考都会成为全国上下最关注的话题,在这一天,我们除了会讨论中国教育有多差劲,高考作文题目有多荒诞,我们还会在网上去搜搜看,看看这一届考生的父母会不会比他们的前辈更上一层楼,作出更多牛逼事。
要知道,高考时,家长其实比孩子更紧张,而且表现得一年比一年夸张。拥挤在大门口守候已是稀松平常,提前一两个月到宾馆开“备考房”调整状态,全家出动当保镖护送孩子赴考场,迟到了跪求门卫,甚至自发组织起来对附近马路实施“交通管制”。每当看到这样新闻,我才真的理解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人说,家长们逐渐升级的反应说明了中国上升阶梯的缺失,理由很简单,现在的孩子们除了高考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了,所以才要高考,而正是因为这条路变的越来越重要并且越来越窄,也就是机会越来越少,家长们才会表现的如此夸张。
对此,我的感觉正好相反,现在的父母如此焦虑根本不是因为上升通道变窄。否则,当年搞文革,根本没有上升通道只有下降通道(上山下乡)的时候,人们好像也没有那么在意孩子们的前途嘛。
现在父母如此焦虑的根本原因在于更周围人群的比较:当街坊邻居家的孩子都上大学了,当周围老张老王和李阿姨都在给孩子置办大学生活物件的时候,当儿时和你一起撒尿和泥巴的王二狗都成了大学生的时候,你爸妈肯定会坐不住,马上抬起屁股逼你读书,他们不想被落下。
那你还能说中国的上升通道变窄了么?恰恰相反,它越来越通畅了。
当然,这也和中国独特的高考扩招有关系,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总之,父母的焦虑说明不了孩子没希望了。而相反的是,如果你依旧能看到父母们在高考当天继续作出出格之事,甚至不惜犯法的时候,那你或许应该高兴才对,这说明这个国家更有希望了。
2.焦虑的领导
万维钢在自己的订阅专栏“经营日课”中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一开始,他就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在找工作,而你的手里有两个offer,其中一个公司每个人都穿的很死板,一水儿的领带衬衣西装皮鞋,好像等级非常严密,而另一家公司,所有人都穿的很随意,穿什么样的都有,就差穿着夹脚拖鞋上班了。
这样两家公司,你选哪个?
我依稀记得当时我的选择:穿着随意的那家。原因很简单,我觉得随性一点的公司人情味比较浓,没有那么多政治的东西,也不太需要kiss别人的ass。相信很多人也跟我选的一样。
而万维钢让我们选择那个穿着更死板的公司,因为他的出发点根本不说商业,而是社会学。
万维钢说,穿着正式其实是在向别人传递两个信号:
第一,我很牛,我很棒,我斗志昂扬,我会成为人上人。
第二,我是有社会地位的人。
第一点信号当然比较好理解,这样“斗志昂扬”的人多了,社会当然会更繁荣,机会也会更多。
对第二点,万维钢说:
通过穿西装这种方式其实是在重申强调自己的地位:我是领导,我是专家,你们要尊重我。而这种重申恰恰暴露了穿西装的人很心虚,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不够、地位不稳,所以就拼命的想抓住点什么来巩固自己在别人心中的高大形象,这样的手段很多,穿西装只是其中之一。
这就像一个没什么学问的人,好不容易学点新知识,逢人就给对方说,这是为了建立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有学问”的形象,而反观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基本不怎么说话,他们内心对自己有自信,根本不需要得到你的认同。
当然,万维钢的这个说法的解释力还是很有限的,比如日本就是一个所有人都穿西装的国度,但至于她的社会活力,你懂的。不过,我更想强调的是他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流动性的方法:
* 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员都一直在向外界传递我是领导我有社会地位的信号,那恰恰说明这些家伙的地位不稳,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阶层固化不严重。沿着这条思路,看看我们在买的车子房子包包,以及送小孩去的小学,不都是在向外宣称自己的地位么?从这角度上来说,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大有机会。
文章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那时的英国正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机械发明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效率,社会原有的社会阶层秩序被打乱,很多人赚了大钱,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土豪。可是这些土豪跟中国的土豪一样,他们完全没有社会地位,在中国,是知识分子瞧不起土豪,而在英国,瞧不起土豪的是贵族老爷们。
这些手握大把钞票的暴发户们怎么办?他们的方法和咱们中国土豪们一模一样——大量的购买奢侈品,企图用这些所有人都买不起,只有我买的起的“废物”来定义自己的阶级地位。
所以,当你看到北上广深那些挎着香奈儿包包却还在早上八点挤地铁的姑娘们,当你看到奥迪为了中国人喜欢“大”而专门设计出来的汽车,当你看到那些在上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却在的朋友圈里只晒美食美景美女照片的朋友,你要知道,他们都在努力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他们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他们不相信什么狗屁阶层分化固化,他们要奋斗。如果当一个社会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的打了鸡血的状态,社会活力整体上升,又怎么会没有机会呢?
说没有机会,可能只是你安慰自己是个losser的借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