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作者: 李古 | 来源:发表于2017-03-09 20:52 被阅读26次

    乡举里选

    西周地方选士1年举行1次,讫至3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3年大比”。由乡大夫总其下属官吏的推荐,再进行1次总的考核,从当选拔德行道艺优良之士,向更上1级推荐。

    乡举里选大比之时,要在庠学举行敬贤仪式;第二天向周王呈献贤能之书。周王受拜后,即造册登记,复退而行乡射之礼,并询之众庶,选中者得拜为地方官吏。

    汉武帝察举制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 质朴、敦厚、逊让、有行。

    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时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九品中正制

    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隋代取士

    已有“公同考试之状”,“加以进士科,实始于隋,房乔,字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新唐书》也说:“年十八,举进士。”参证房玄龄的墓碑,也有类似记载:“年十有八,俯从宾贡。”如此房氏十八举进士应该是可信的。从他的年龄推断,房玄龄十八岁时为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或十五年,其时他登上了进士第,所以进士科肯定已经出现了。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三十少明经,五十老进士。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

    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

    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元代的经义

    元代的科举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明代考试

    代的府学、州学、县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

    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主要来源于朱熹注解)演变而成。

    清代取士

    康熙五十年是辛卯年,八月,辛卯科乡试在江南贡院如期举行。发榜后人们发现新科举人吴泌、程光奎竟都是粗通文墨的半文盲,又都是扬州盐商子弟。于是舆论哗然,群情激奋,南京考生把“贡院”门额涂抹成“卖完”;苏州考生千余人共抬财神像进入孔庙明伦堂(孔庙的大殿),辛辣地讽刺钱能通神,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和强烈抗议。因这次正、副主考官分别是左必藩和赵晋,于是大街小巷传说这样两句顺口溜: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混身是胆。

    。乾隆九年(1744 年) 甲子科乡试, 顺天考场就发生了一起重大夹带作弊案

    被搜出的21 位夹带士子, 以八旗子弟和江浙考生居多, 其年龄多在二、三十岁, 至于夹带手段则是五花八门, 身上穿戴的帽内、帽顶、帽缨、帽胎、裤带、裤档、袖缝, 以及手上提的筐笆、烛台、答篇、戒尺, 凡可藏匿的地方, 都塞进了夹带文字。对这次顺天乡试, 其头场考试除在外场搜出21 名士子夹带外, 内场应试也是一塌糊涂。其中, 交白卷者68 人, 没有做完试卷者3 29 人, 真草违式及文不对题者2 76 人

    因怕搜查而闻风散者竟达2 8 0 0 余名, 贡院门外被抛弃在墙阴路隅的备用夹带物— 蝇头小卷不计其数

     海瑞出身仅为小举人,三十七岁中举,四十一岁才分配到福建南平县做教谕,相当于如今的教育局局长。他还兼县学校长,给学生上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举制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yg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