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玉亚)小时候,中学课本中《苏州园林》一课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成为我心中美好的向往。
今年夏季,因着一篇建筑的采访,有幸来到苏州,感受江南水乡的建筑魅力,人文情怀。
拙政园是一定要去的。
早上7:30,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观赏了世界名园拙政园,深深地沉浸在苏州园林建筑的诗情画意之中,刚刚从拙政园的诗意中清醒过来,便来到了目的地---苏州博物馆。
在我感觉中,拙政园是诗意的明媚的春天,苏州博物馆是硬朗的灰暗的冬天,拙政园必须细细游览,而苏州博物馆是任务。
一
苏州是诗意的,这里保留着明清的青石板路,在纵横交错的阡陌小巷深处,既有深宅大院也有民间小居,而苏州博物馆则是坐落在拙政园南几百米处的一座庭院建筑。
这座庭院建筑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面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其风韵、神采、姿色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只有那多重几何图形构建的三角形屋顶显示着这是一座现代流派建筑。
来苏州博物馆之前做了一些功课,知道他是由当代著名建筑家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这位因设计改建法国卢浮宫金字塔而备受瞩目的建筑师是苏州人,苏州博物馆是老人在退休之后的封山之作,被贝聿铭先生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苏州博物馆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刚进门的中央大厅,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建筑材料采用玻璃,开放式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约束,整个大厅不用灯光却明明亮亮。真正体现了贝聿铭“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
不仅是中央大厅,许多展厅都体现着这一设计理念。
站在中央大厅向北注目,一幅米芾的山水画映入眼帘。且慢,先向西,跟着导游的脚步细细游览。向左,进入主展区,每个展区都不大,采用庭院式设计,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较小的庭院,包含了行政管理区,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风景园林设计思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方向,即为“小而新,中而新,不大不小”。
二
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他多年之前就住在拙政园附近的小院落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熟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园林昆曲和评弹,在他的一生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因此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比任何一座建筑都格外用心。
为了确保博物馆的效果,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由贝老亲自挑选。在宋代茅屋庭院后有一株文徵明手植紫藤,是贝聿铭先生叮嘱必须从拙政园那边文徵明的手植紫藤上接种移植,体现了从拙政园到苏州博物馆的延续,更是一种文脉的延续。
这种既重视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又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大胆创新设计的理念体现在整个建筑之中。比如屋顶的设计保留了青砖黛瓦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在用材上选用磨好的黛青色石材,既避免了普通瓦片一年一换费工又不坚固的短处又保证了建筑物的长久耐用。粉墙,黛瓦、园林造景,庭园建筑,这些传统的元素用现代化的方法表现出来就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和吸引力。
让我们再回到中央大厅,重新观赏米芾山水画。这幅远观酷似逼真的山水画,其实是借助片山假石在北墙之下人工砌成,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山水实景。
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你参观完整个展厅,移步向北走向忠王府古建筑时要经过这幅实景山水画,那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山假石、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就在你的脚下,那池塘水上飘动的睡莲,提醒你是行走在真实的山水画中。
这样,来苏州博物馆看展览,平添了一份逛园林的心境。
三
等到日落时分,夕阳把那些朝西的扇墙涂上暖色。
归途中,我一直构思着这篇文章的题目,突然灵光一闪,多年前的愿望飘移到眼前,“越过千山万水来看你”。是的 ,苏州园林吸引着我,江南文化侵润着我,一切都是诗意的、优雅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吸引着我。苏州以南国水乡的丰泽孕育出一个个江南才子,唐伯虎是,范仲淹是,贝聿铭更是。
如果说法国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是把历史拉到眼前,那么苏州博物馆便是把历史和现实的距离缩小到了最短。
可敬的贝聿铭先生,不仅留给家乡一座世遗,他还为家乡的古城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既留住乡愁,又走向世界,它在收藏昨天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收藏明天。
以前许多人问贝先生,在你设计的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贝先生回答,这就好比我的几个女儿,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可能是卢浮宫吧。在苏州博物馆落成后,如有人再问,老人一定会告诉他,这个“最亲爱的小女儿”最漂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