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北京

作者: 商徒 | 来源:发表于2020-12-15 17:44 被阅读0次

    几月前,我在社交平台上发过一条动态“结束一段旅程,再见,后会有期”。

    我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与生活了两年半的北京告别,生活需要仪式感。当然,也许未来的某一刻,我还会踏足这座城市。

    我保留了很多说服自己回去的借口,比如:我的一些书本和生活用品还留在学校的办公室和实验室;我选择了一个离北京只有30分钟车程的城市工作;我还得回去补拍毕业照……大概会在明年,当剧变的2020年过去,会有一个合适的时机回去。

    男人的嘴,骗人的鬼,我终究在几个月后又回了趟北京。缘由很简单,新同事兼舍友从未去过北京,对此心驰向往,偶然听说我曾在北京读书,又恰逢新单位入职遥遥无期,而我们在出租房又百无聊赖。

    他说:明天有空,去北京吧。我说:啊?

    他说:刚好你熟,还可以给我做导游。我说:enmm。

    他说:去故宫,去长城。我说:故宫得提前几天预约啊,长城离市区太远了……

    他说:没事,随便逛逛也行。我说:这么想去啊。

    他说:费用我全包。我说:好的!

    抛开这个缜密的心理博弈过程。

    我想,他为什么对这座城市有这么深的执念?

    是啊,北京的执念,我又何尝不是呢。

    去北京的前一天晚上,莫名其妙又失眠了,我开始回想我与这座城市的种种联系。

    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我妈对于带我逛商场乐此不疲。新世纪初,智能手机还未普及,拍照也不是及时的乐趣。那个年代,商场里流行一类“买衣服,送照片”活动,满足顾客留下美好记忆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销售额。大体流程是:购买到足够数额的衣服后,会取得拍一张美美照片的特权,这张照片可不简单,是一张足足8寸的,可以将世界各地美景作为背景的半身照,如果你再慷慨解囊,便可以将照片裱在玻璃相框里,摆在你的书桌上,赢得小伙伴羡慕的眼神。

    我妈自然把这个机会让给了我,并给照片配上了锃亮的玻璃相框。时隔多年,那张照片早已不见踪影。现在想来,我对这张照片的模糊印象也只有两个:一是,我仍然使用了我紧崩嘴唇拍照的惯用造型,被我妈又训了一顿;二是,我选的背景图案是天安门。

    15年后,我在真实的天安门前拍了照,只是这次,是一张全身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是一个初中生。8月是家乡小渔村最湿热的时候,8日,开幕式。晚上,我坐在爸妈卧室的小凳子上,盯着“大脑袋”电视机看着开幕式。风扇吱悠地晃着脑袋,蚊子时不时地落在腿上。

    我妈说:早点睡吧。我说:真的好壮观啊,要是我能在现场该多好!

    我爸说:那等你以后去北京读大学。我说:好!

    晚上8点到凌晨12点,我盯着屏幕整整四个小时,“焰火脚印”、“中国画卷”、“星光五环”……还有第二天的麦粒肿,那一晚,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除夕夜之外的熬夜,很满足。

    第二天,我用冷毛巾敷着眼睛和小伙伴兴奋地讲着昨晚开幕式的景象,然而,单调的话语却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响应。是啊,奥运会的意义对我们这些小镇青年来说晦涩难懂,北京太遥远了,电视里的景象太不“现实”了,那是虚幻的,我们触摸不到的,我们只是观众。

    2013年高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考砸了。北京的学校自然是不敢想的,周围的人都说,那地方学校的分得多高啊!能去北京上学的娃得多优秀啊。我说,对啊,不是我,我配不上。

    我的高中同学中有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去了北京读书。我说:“厉害啊,优秀,优秀”。他说:“没啥啦,还好,还好”。正如多年后,我的新同事和我的对话,是啊,还能怎么回答?

    我很感谢一个好朋友,她去北京后,还和我这个在省内双非学校读书的老同学保持着联系。她给我寄了明信片,祝我一切安好,我把它好好收藏,拍了照发在社交平台上,瞧呢!我与北京的联系不只有单方面的想象。

    她说:这里有家不错的书店,等我以后来北京了,可以一起去看看。

    我说:我还能去吗?

    她说:能啊,

    我说:咋去?

    她说:考研吧。

    我说:好的。

    感谢她,感谢这束光,2016年的夏天,我在考研座位上,贴了一张纸条“争雄逐鹿男儿事,指日观兵帝王城”我想去北京。

    好友要去北京的一家研究所做毕业设计,她的考研笔试成绩很高,以后也很有可能在那儿读研。

    记得考研报名前的一个周天,我问她,你要报哪的学校?她毫不犹豫的回答,北京的XX院。我说:挺难考的吧。她说:是啊,但我想去,你呢?我犹豫了,几个月的复习让我深感考研的不易,我在想也许梦想终究是梦想吧。“听说,你也想去北京的。”“啊?之前是这么想……”“去吧,一起有个伴。”“哈哈哈,行!”

    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去。

    好友临行前两天,我说,我陪你一起去。

    她说:你去干嘛?

    我说:你看我考研笔试都高分进面了,上岸还不是必然的事,我先去熟悉熟悉环境。

    她笑着说:瞧你这嘚瑟样,行吧。

    我说:嘿嘿。

    她长头发带线帽的样子是真可爱。

    出了火车站,在广场上,当我看见“北京站”三个大字时,突然内心澎湃,很奇妙的感觉。

    8月份,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准研究生,曲线进京。等风来,风来了。

    这两年半时间,我不知道我是否长了我想长的见识,不知道我是否看够了我想看的风景。但我认识了一群足够可爱的人,我们一起生活,一起科研,分享感悟,体验百态,这段路程有笑有泪,

    这是我20多年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很想他们。

    2018年8月8日,北京奥运十周年,我躺在宿舍的床上,刷到了这条微博话题,心头一颤。

    我跟女友说:我要去鸟巢。

    她说:那我也去。

    夜晚的鸟巢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没有想象中盛大的庆祝活动,只有几波十年前的志愿者们在回忆他们独特的记忆。我们围着鸟巢静静地走着,我起回想多年前,当我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看了四个小时开幕式的情景。

    我说:你当时在干嘛?

    她说:记不清了,没啥印象。

    我:第二天我眼睛都肿了。

    她笑着说:你好傻。

    一个小姐姐递给我们两支气球,女友拿过去,笑得像个小傻子。

    我总是以为她是一个多才多艺,性格开朗,对伴侣要求高,不易满足的人,只是现在,我回想起那一天,她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女孩,也是一个眼里有星星,拿着免费气球也会满足的女孩。终究是辜负了,祝她一切安好。

    2020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我匆匆收拾行李,离京回家,准备度过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个寒假,我计划着过完春节,赶紧回来完成自己的论文,找到工作,开始人生下一阶段。人算不如天算,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回不去了。

    8月,又是一个8月,因为疫情缓解,之前报名的考试可以进京面试了,机会摆在面前,去吧。

    面试后,我开始纠结,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好像发生了变化,我确定我如此喜欢这座城市,但扪心自问,我真的能在这座城市生活下去吗?不是几个月,或者几年,而是定居,超出我极限能力的房价,余下的一生,我开始犹豫了。好在,面试结果并没有给我继续犹豫的机会,我长舒了一口气,那就告别吧,我从不擅长告别,但人得学会成长,我是成长了吗?

    于是,我在微博上写下了那段文字,结束这段旅程,后会有期。

    离开火车站,走到站前广场上,我拍了拍同事的肩膀,指了指“北京站”三个大字。

    我问同事,你现在什么感觉?

    他想了想笑着说,说不出,很奇妙的感觉。

    我说,我懂。

    因为疫情,很多景点改成了提前一天预约才能参观,故宫自然更是没去成,我看出同事的失落,我说,我们去景山公园吧,那里可以看到整个故宫。我看到他眼里的光,也未曾想到一个小胖子能够在没吃早饭的情况下,干劲十足的爬着去往山顶凉亭的阶梯。

    我也是第一次从这个角度俯瞰这座城市,皇城尽收眼底,北京就在眼前,我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所以,为什么要告别?

    这里是我儿时梦想的黄金彼岸,我的学生生涯在这里谢幕,我在这里遇见过可爱的人,收获到真挚的感情,我踩过这片土地,喝过这里的水,呼吸着这里的空气……我与这座城市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需要告别。

    我与北京的故事还会继续吧?会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北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bw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