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曾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45岁那年,他意外地收到几位商界人士的邀约——搞商业投资。
对方给出的条件,着实诱人,资金需求随便提,一个亿、两个亿,都不是问题,薪金和分红,也随便提。只要能合作,统统不是问题。
可以说,高薪、分红,呼之即来。与眼下清贫的作家生活相比,这样的条件,让人难以拒绝。
梁晓声拿不定主意,便去问李国文老师(当代著名作家)。
得到的建议是,"依我看来,所谓人生,那就是无怨无悔地去做相对而言自己比较能做好的事情。"
梁晓声思忖一宿,“我比较能做好的事情,相对而言,除了文学,还是文学”,而后果断拒绝了此番盛邀。
他说,"所谓积极的清醒的人生,无非就是要找到那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一经找到,确定不移,心无旁骛。而心无旁骛,则首先要从眼里删除掉某些吸引眼球的人生风景。"
也就是说,人终其一生,不过就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并一头扎进去,而与之无关的,管它是何等光彩照人,又或夺人眼球,统统抛之脑后。
否则,便难以有所大成。
曹德旺,便经历过此番"教训"。
当年,他一手创办的福耀集团成功上市,随后快速扩张,涉及房地产、装修、IT、加油站、贸易、高分子等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利润却并未随着规模持续扩大而增长,这令让他如芒刺在背。
他带着问题向高人请教,得到的答案是“公司要专业化”。与此同时,他又收到了好友寄送的《聚焦法规》——阐述了“为什么公司需要一个较窄的定位”。
他这才如梦初醒,随后痛定思痛,砍掉其他所有业务,只保留自己的"看家本领"——汽车玻璃,这才有了如今赫赫有名的福耀集团。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人只有聚焦于一个领域,顶多是很有限的几个领域,才能达成卓越。”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常常迷信“技多不压身”。
看谁考了个证,管它有没有用,先考到手再说;
看谁写文章变现很快,也不管自己是否喜欢,便一头扎进各大速成写作营。3、5个月后,又偃旗息鼓;
看谁短视频做得风生水起,也不管自己是否合适,又不管不顾地做起了短视频。过段时间,便又觉索然无味。
最终,样样学,样样试,却一样都没成事儿。
不仅如此,我们更难做到如梁晓声那般"坐怀不乱"。
常常走着走着,便因路旁草丛里那一簇簇明艳动人的小野花,而离开大道,走进林间。
不知何时,再回过头来,顿觉早已偏离了方向,迷失了初心。
那倒不如,就记住梁晓声所说的,“积极之人生,不妨做减法”,减到只剩下自己喜欢的、能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