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濒临滚滚长江,境内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上古至今,历代先祖乡邻在此繁衍生息,农作物多以种植水稻生产为主。水稻是支撑家乡日趋发展壮大的载体,一度也成为家乡人民追求美好的风向标。
在以队为基础的大呼隆年代里,每年的双抢季节,被称为粮仓的民生圩似沸腾的海洋。男女老幼置身在金黄色的田野里,与沉甸甸的稻谷一起婆娑起舞,欢庆喜悦的笑声响彻晴空。而最为夺人眼球的是,田头旁那一座座举向天空的稻把堆,布阵兀立错落有致,似道道亮丽的风景驻守在民生圩里,构成了完美的丰收图景。
稻把堆,是家乡人民用勤劳和汗水换来的幸福标志、希望标志,它凝聚了家乡人民无穷的智慧。其一路走来历经的曲折与欢悦,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挥之不去辉煌。
骄阳似火的夏天,正是早稻开镰收割的关键时期。为了不误农时,家乡人们手持镰刀头顶烈日,来回穿梭在田间地头,将一颗颗饱满稻穗割倒后,形成的稻铺就地有序地摆放在田里。大约经过二至三天的太阳暴晒,晒成了嚓嚓响的稻铺后乘着晴好的天气,逐个撸起捆成稻把。因为是双抢季节,时间紧抢插任务重,而民生圩离家路程较远,稻把无法运回及时脱粒,只好在田头择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暂时把稻把堆集起来。
垒起一个稻把堆,要想达到日后风吹不倒雨泼不渗正常的标准,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要领,否则定将南辕北辙事与愿违。这技术不是局限于某一点,而是体现在整个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缺一不可。它要求从抱稻铺、捆稻把、挑稻把、上梯子、卸稻把、接稻把直至堆稻把,都要环环紧扣一丝不苟。这些对于我来说,应该也有些肤浅的体会。
抱稻铺。躺在田里的每一个稻铺一般呈现扇子形或长方形,经太阳晒干后的稻叶都一致垂直向上。此时我们捋稻铺时必须保持稻叶方向依次靠拢,切不能无序地上下翻滚稻秆,若这样易造成稻秆互相裹挟绞混在一起,不利下一步的捆紧捆实。捋好的稻铺抱起时应稻穗在外稻秆在内,递给捆稻人必先将稻穗轻轻地耷在捆把上,后将稻秆传交给捆稻人,整个过程才算完成。
捆稻把。先在地上铺一根草葽,接过第一个人的稻铺摆放时要有适当的宽度,且横跨草葽的稍偏向稻秆。依这样的方式层层上码,注意越向上越窄,直至自己估计差不多的数量。码好后左手稳住稻把,弯腰右手拿起早葽旋转拧出劲道,然后顺势向前压住码起的稻铺。左手松开朝前攥起草葽的另一端,同样顺势旋转结实后,握住草葽两手交叉结合在一起,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向内塞紧。这样一个稻把就捆好了。
挑稻把。肩扛用两头带来长矛的锚担到了田里,两手紧握离长矛两端等距离处,先将长矛一头扎进稻把的正中间,后以胳膊为支点通过杠秆原理支起稻把,顺势将另一头长矛插进另一个稻把,待支起后利用惯性原理,经过两胳膊上下各摆动一至两次,两只稻把瞬间跃上了肩膀。离开田走在如长龙般的队伍里。
上梯子。挑着稻把来到堆稻堆的梯子旁边时,一手紧紧的按住梯档,一只脚随及踏上最底的一层梯档,这样循环往复层层往上,直至堆稻堆的位置为止。接着按梯孑的手紧紧握住梯档,稍转动身体将肩上的稻把放在堆稻把的截面,由接稻把人按住后轻轻地抽出锚担的一端,接着背靠梯子将另一个稻把放在稻堆上,同样轻轻地抽出。结束后慢慢地走下梯子。
接稻把。站在梯子紧靠稻堆上部边沿的位置,看到挑稻把的人将一边稻把卸在稻堆时,双手立即拽住稻把并用力往后拖,待他肩上的锚担抽出时,乘势用力将稻把甩给堆稻的人。
堆稻把堆。接过稻把后先码在外围,稻秆在外稻穗朝里,利用稻把的三角形状上下均匀搭配,向砖匠砌砖一样保持每一层的平整。外围码好后再用同样的方法,一圈一圈的码好里面。同时每升高一层渐次向外开扇,并注意每层与每层之间,同在一层之间稻把的相互牵引咬合在一起,这样能避免各自独立,造成一盘散砂的倒塌现象。堆到一定的高度时,每层的外围要逐渐按比倒缩小,此时稻把的秸秆朝内稻穗朝外,直至达到顶端只能容纳一个稻把,也称为封顶。站在远处一看,稻把堆像两个螺蛳倒扣在一起,巍然耸立。
双抢期间,为了不误农时争取时间,在田间干活的人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问题都由生产队安排人送到田头。稻把堆便成了人们蔽日的好处所,大家端着饭碗盘坐在阴凉处,边吃饭边享受着习习的凉风,那心情早己驱除了暑热给人带来烦恼。高兴时大家还互相调侃嬉戏,笑声萦绕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双抢结束后,脱谷的活儿才真正的拉开了序幕。东方的启明星刚刚升起,队长早早起来拿着土广播,挨家挨户呼喊到圩内去脱谷。大家先后踏着晨露来到稻把堆的地方,三人成立一个脱粒小组,一人将稻把架在凳子上,左右各站一个手持木捧轮番敲打稻穗,直至全部脱干净为止。大家如此循环往复,待一个稻把堆的谷子脱完结束时,天已完全放亮了。
脱完了谷子,接下来必须运回门前的集体稻床。生产队釆取按斤计工的办法,于是大家拼命争挑重的担子,只为能多挣一点工分。有的人为了这一点利益,挑的时侯几乎摩破了肩压弯了腰,但都觉心甘情愿没有什么冤言。运完了稻谷剩下的就是挑稻秆。在挑的过程中,个子大的人能看见前面的路,个子小的人双眼被稻秆拦住了眼睛,导致走路时跌跌撞撞,一不小心会被路上的石头绊倒,打一个不大不小的趔趄,直至整个人与稻秆一起倒向路的一旁的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