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品牌外脑
王智远:沉没成本。

王智远:沉没成本。

作者: 智远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3-14 11:13 被阅读0次
    本文共计6224字,“文章太长,观点太多”。

    公众号:王智远

    ID:Z201440

    这是智远的第074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只有有勇气做出改变,才有涅槃(nie pan)重生的希望。

    我身边有个好朋友昨天跟我吐槽说,和女朋友在一起待久了,越来越发现这个女的不适合做我未来的媳妇,不适合做伴侣,我俩性格不合,不是我想要的。

    我问他,那为什么不去分手呢?

    他回答:“我舍不得她”,舍不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觉得陪她久了,有了亲情。一起吃饭,看电影,从来没有这样为了一个人做这么多事情,我的人生都给了他“。

    我说:正是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了很多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但是现实中,玫瑰很多,你不甘心的其实是自己的付出。

    守着一堆烂摊子,消耗着,痛苦着,没有勇气即使止损,恋情,爱情明明已经是一地鸡毛了,仍然不愿意分手,宁可让痛苦不断的发酵,也不舍得转身离开。

    我们总是喜欢缅怀与付出,比如:

    哎呀,来都来了,钱都付了,婚都结了,然后不断的让自己为了某件事情而去硬撑着,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继续付出,最后却不知道“损失是巨大的”。

    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指那些已经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钱,时间,精力,感情等等。

    01.关于沉没成本

    如果自己消费了50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结果看了半个小时发现这个片子真烂,你会继续看吗?还是起身就走?

    我想,大部分的伙伴都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哪怕是在电影院玩玩手机,打打游戏都要把它看完。

    这就是不愿意浪费已经花出去50元的沉默成本,如果你要起身走了,50元的沉没成本依然浪费了。

    何为沉默成本,网络上的解释为:指已经发生的,而不能由现在或者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我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应该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金钱,精力,时间统称为“沉默成本”。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度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多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为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本身则不能被改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来看一下“沉没成本”在两条路线当中的思维差异,人们是否做一件事情,通常会有两个选择:

    第一是看过去:

    经过过去自己或者别人的累积,推演,经过核算,觉得我们已经投入这么多钱了,那就继续把,然后继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继续把它做完。

    第二天是看未来:

    我们做一件事情,除了对比过去以外,有些人的思维是看未来发展趋势。

    觉得在未来机会很大,结果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前景不好,但是一想坚持这么久,放弃了,可能之前的努力都没有。

    不放弃吧,那就得继续投入时间,精力和物力,最后咬牙坚持把它做完。如果不做完,中间的那部分执行中损失的财力,物力就算是沉没成本了。

    举例说明一:

    比如在上面我说的“看过去”这种场景中,假设自己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顾客在买衣服的时候总是喜欢试来试去,对于店长来说,“沉没成本”就太大了。

    如果这个时候,你和顾客发火,显而易见,消费者就跑了,可能就不会购买了。

    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看过去”刚才的一会儿精力的投入,时间的投入后,心想算了,我在给顾客挑两件,没准他试多了,就不麻烦了,最后就买了。

    这就是觉得已经投入了,那就继续投入吧,说不定能改变最终的目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举例说明二:

    以看未来的角度,你要去姥姥家,可是姥姥在乡下住,如果去,可能要付出一定的时间行程的代价,中间大概5天的时间。

    而中途走了一半,媳妇给你打电话,让你回去办另一件事情。

    此时你会想,如果不去姥姥家了吧,已经走了这一半了,反之媳妇那边事情也不是太急,还是去了姥姥家后,回来再办吧。

    如果不去姥姥家,回家给媳妇办事,则中间浪费的“时间”则变成“沉默成本”了。

    沉默成本的本质是没有“好坏的”。

    其次,有目的地的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成交顾客,再者,自己要克服沉默成本的心里偏见,将有可能做出理性的商业判断。

    02.沉没中的“固定和变动”成本

    如果我们作为投资者花了15万块钱买了一辆大众汽车,付款之后这15万块钱就是已经付出去的沉没成本了,我们只享受该车子的所有权,而却没有了那10万元的支配权。

    当然,我们用了一段时间后,可以将这辆大众汽车在二手市场进行卖出,但是卖出去的价格肯定是低于“买入”的价格的。

    那么卖出和买入之间的差额就变成了“沉没成本”,车子购买时间越长,卖家就越低,沉没成本也就越高。

    可见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变动成本。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沉没成本在投资中的作用:

    沉没成本在经济活动中是比较容易被投资者所感知的,很多人会因为已经付出过的成本而坚持一项投资,忽略了投资本身是否对自己有利。

    比如说,我们花了50万元买了一间店铺,但店铺位置不佳,一直不能出租,每个月还需要缴纳物业费,我们决定将店铺以48万卖出去。

    如果考虑沉没成本,很多人会认为我们是亏损的,不应该被卖点,然而如果从机会成本角度去考虑的话,我们可以拿着卖店铺的48万元参与其他利润更高的项目去做投资。

    那沉没成本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按照正常的惯例,我们在做每一个决策的时候,不仅仅会对自己当下的情况去做综合考虑,还会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过去如果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在做选择的时候,这些投入就会成为干扰我们的因素。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放弃自己读了一半的书,看了一半的电影,因为当中我们已经投入了很多的时间,看电影花费金钱的成本。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沉默成本”本质不应该属于成本,成本的定义是:放弃了最大的代价,而放弃“沉默成本”是没有产生代价的,只是失去了代价而已。

    比如,我放弃了不喜欢的电影,没有产生代价吧,我放弃了不喜欢的书,不喜欢的音乐,是不是也没有产生代价,只是浪费了时间的投入。

    本质上它不属于“成本范围”,所以就不能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去考虑“沉没”的成本,则可能从主观角度,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如果是投资角度,智远认为,能将资金的产出比,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的现状分析好,在做”决策“,才是最好的判断,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思考“以前”。

    03.过于依赖“沉没成本”

    如果已经意识到了“沉没成本”给予我们的决策当中带来的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合理化的避开“沉没成本“对于我们的影响。

    一.

    H先生一直喜欢炒股:

    H先生是我的一个老同事,他对炒股特别的感兴趣,下班一起做地铁,他能和你聊一路,尽管我不是太专业,但是还是愿意听他分享。

    他自己没有对象,存了一些钱,去年过年前听说他报了一个培训班,将自己野路子的炒股经验又提高一个高度。

    从培训班出来后,整的我们整个部门都知道他在炒股了,并且带着我们一起玩,他的判断决策80%的准确率,逢人就会聊,说哪支能赚等。

    我在背后一直琢磨,他是怎么判断的,为什么就这么准,经过和他的对话沟通,原来他是通过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做完的一个决策后,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去模拟得出的结论。

    也就意味着,现在他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依赖于以前成功的“沉没成本”当中找出来的规律,其实这是非常可怕的。

    好梦不久,年前回家过年得到一个消息,自己顺风顺水后,自己的判断出了失误,几个朋友跟着他买的股票一下子跌了,结果一人赔了几千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二.

    同学爸爸买房的故事:

    去年过年回家,见到了初中同学G先生,G先生和我一样,土生土长的农村家孩子,然后因为年龄大了,自己要在家里相亲,他的父亲就拿出来了终身的积蓄,要在老家给他买套房子。

    原本他爸爸是非常排斥在家里买房的,这次不知道受到什么原因的影响,决策就花了不到一星期的时间给他买了套三居室。

    过年都会串门,我每次碰到他爸爸,他爸爸碰到亲戚朋友,就会一直跟我们吹嘘自己买的房子有多好,多大,户型什么样,等等。

    可在我心中,原来一直记得,他很不看好家里的房子的。

    你看,不管是H先生,还是G先生的爸爸,他们做一件事情做好或者成功之后,就会表现的更有自信。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三.

    做社群负责人的M先生:

    M先生是我的朋友,他原来一直在电商领域做社群运营多年,自己深知社群运营的各种套路,打法,运营模式,增长策略,活跃方法论等,经常在各种行业大会上看到他的影子。

    但是因为我们比较熟,我没有拆穿过他,只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说了一句:“你的决策判断可能需要更新了”,这套方法论可能不行了,就再也没有多说。

    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有了一次的成功经验,在电商行业把GMV通过社群的形式实现月营业额增长30%的后,他逢人,逢大会就只讲这一个套路,就是他成功的这个方法,而且从18年一直用到19年。

    去年他离职了,跳槽到了一家教育公司做社群增长负责人,还是胸有成竹的样子将电商的一套方法用在了“教育领域”,结果数据不但没有增长,反之用户还得罪了一大批。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哪里出了问题的呢?

    这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对“沉没成本”的过度迷恋和依赖,因为一旦自己做了某个决定并开始付出的时候,自己就会义无反顾的去选择和坚持。

    一方面,你不想让自己的付出白白的浪费掉,其次,自己也在试图去证明我选择的是没有问题的,做法也非常明智的。

    本质是一种“决策路径”的依赖,所以,我们经常会陷入盲目的自嗨当中,而这种盲目的坚持很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损失。

    好比买股票的那个朋友,虽然自己已经投入钱买了某支股票,但是此时当自己看到股票开始走低的时候,你可能还要坚持。

    为什么呢,因为我那个朋友既然已经坚持那么久了,再坚持坚持说不定就涨回来了,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在面对博弈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沉没成本”去考虑发展趋势,但是不能长期依赖,只能理性对待,有的时候,越是坚持,失去的就越大。

    04.放弃“沉没成本”怎么那么难?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非常倾向于维持“沉没成本”呢?从表面分析来看,其实和两个心理作用是有关系的,一个是“珍惜被拥有物”效应,另一个是厌恶损失效应。

    珍惜被拥有物效应:

    一件东西被自己拥有了,你就认为它的价值会更大一些,毕竟每个人都不希望被贬值。

    如果我告诉你昨天你花399元在某平台开的VIP会员,今天那个平台只需要39就可以搞定,我估计你会严重怀疑自己的判断,甚至去找哪个老板去开撕。

    这个效应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沉没成本”这件事情有多恶心。

    在比如我们面临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把谈对象,商业活动都看成投资,你就是这个项目的承担者。

    这个时候自己的“珍惜被拥有物效应”就会被开启,我们会高估这个东西带来的价值,因此才不愿意放弃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什么是厌恶损失效应:

    我们在同时面对可能的损失与可能的收益的时候,更愿意设法去避免损失,而不是收益。

    比如现在我们做两个投资,第一个投资,失败了或许会让自己损失20万,但是成功了,会给自己带来40万。

    另一个项目,成功了只有10万的收益,一旦损失了也仅仅损失10万,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会去选择哪个呢?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二个而不去做第一个,因为第二个项目它的风险小,只有10万,第一个损失大是20万,但是,我们却忽略了第一个项目它盈利也多。

    那么为什么说厌恶损失效应对沉没成本构成了某种心理支持呢?道理其实是这样的。

    重视沉没成本本身,就是对于“过往”高度的重视,或者,它体现了我们对未来某种不确定性的恐惧。

    所以执着于这种效应的人来说:

    未来可能损失的比过去的既有损失更可怕,因为里面涉及到“机会成本”

    所以大家就会陷入这样的一种思路,这个生意一直在亏钱,但是我坚持这么久,至少也迭代了多少次,弄不成该赚钱了。

    如果换生意做,又是从0到1开始,谁能保证我未来能够赚钱呢?还不如做老本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个市场秩序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刻,对于沉没成本的坚持,其实会导致两种可能性的后果:

    第一种可能:

    未来的新项目自己不熟悉,放弃了原来的项目然后投资新的后,怕反而会更惨,因为自己进入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这个时候还是保守的比较好一些。

    第二种可能:

    因为时代和市场发生了变化,本来自己熟悉的行业也快过时了,自己也恰恰因为坚持传统而怕被时代和市场所淘汰,那么可能就会发生转变。

    所以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守着传统反而更好,另一种是因为守着传统而被淘汰了,这种情况实际就是不确定性因素的所在。

    我没办法先验证告诉大家哪种情况会先发生,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带来命运的无常感。

    但是大半部分的人不会选择激进的方式,而是采用保守式加小范围测试的形式去推进。

    05.做减法,“及时止损”

    我前些天加了一个老师的微信,那个老师是做“咨询服务”的,我们聊了大概有2个多小时,在他所有的关键词中,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汇是“止损”。

    什么是止损:

    某搜索引擎的词条给予的解释是:也叫“割肉”,是指当某一投资出现亏损达到预定数额的时候,及时斩仓出局,以避免形成更大的损失。

    这种“割肉式”的保护行为目前也不限于投资行业,生活中遇到很多情况都可以用到及时止损思维。

    因为学会“止损思维”能够让我们及时的停止掉当前的行为,避免后面产生更大的损失,在摆脱“沉没成本”这件事情上,“止损思维”非常重要。

    当电影不好看的时候,设定止损线,再看5分钟,不好看立马走人,回去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别的地方。

    当工作干的不符合自己希望的时候,设定止损的标准,比如再干1个月,2个月,还不能被自己接受,提前投简历,赶紧换工作。

    及时的止损,能让我们事情的目标去设定一条红线,这条红线让我们无论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付出了多少,只要触碰到这条线,就需要立刻做出改变。

    在错误的路上,停止就是前进,在错误的事情上,每多一秒的投入都是在浪费时间。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学会做减法:

    在重大的事情决策之前,出于本能,我们总是希望能够综合多个因素然后再让自己最终做选择或者决定,这就导致了影响我们最终决策的因素会非常的多,这就是典型的“加法思维”。

    比如你要换工作:

    你肯定会思考的因素包含,公司现状,职业规划,给的待遇,薪资如何,行业的趋势,个人的成长,领导性格等等,除了这些,甚至还有自己住的地方和公司的地址的距离等等。

    这些因素的出现,都会让自己面临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问题,实际上,自己已经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因为影响自己最终决策的因素一般只有重要的几个,比如薪资,公司现状,领导处事风格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我买电脑的事情:

    2017年的年底,我要买台电脑办公用,当时自己很纠结,市面上那么多,我该如何选择,品牌,性能,价格,性价比,体积重量,当时在众多因素决策因素的影响下,我运用了“减法思维”。

    只考虑一个方面就是“品牌”,果断就下手了苹果,一直用到现在,这台电脑还在跟我一起奋斗在一线。

    所以,在众多决策受到影响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利用“减法思维”,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先抛弃掉,选择最有影响力的那几个为最终决策负责就够了。

    当然还有一种摆脱“沉没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第三人称”的角度去看事情。

    思考下,如果换成别人,他会如何选择,他会如何决策,他要投入多少精力,多少成本的方式去听取建议。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会遇到“沉没成本”

    比摆脱沉没成本最主要的是先意识到“沉没成本”给我们主观思考带来的误导,然后在做有效的摆脱和调整。

    摆脱“沉没成本”的核心原因是,根本给我们带来不了多大价值,反之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

    “沉没成本”没有好坏之分,核心在于“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在利益受损比较小的范围内,我们也可以适当的转变下思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智远:沉没成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gm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