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视觉呈现和视觉效果的文字解析
这是二个反向的关联问题。
思想的视觉化应该分为二个阶段:思想的文字表达和文字的视觉化。
也就是第一把思想转化为文字,然后再把文字转化为视觉效果。前者是写作的任务,后者则是绘本创作或者视频制作。
从思想到视觉效果,是一个抽象转具象的过程。这一过程,过去比较难,现在已经有了AI(比如MJ, SD, runway , pika和剪映等等)工具的辅助,相对容易很多。
与上述任务刚好相反的,是对视觉效果进行文字解析,这是从视觉具象转向文字描述。MJ已经有一个从画面反推文字描述的指令,但效果难以控制,比较天马行空。
文字具有凝聚效应,可以按照各种尺度把对象压缩进一段文字,一句话,甚至一个概念。而且文字先天具有多重场景重叠特征,具有多义性,这是视觉画面无法比拟的。
比如“历史”这个词,可以标识宇宙演化历程,可以代表太阳系,地球或者人类演化过程,也可以是战争史,农业史,科技史等等某一领域的发展经历,甚至可以是个人传记。
文字具有的多场景重叠性,为思想的无限发散提供了可能,也就是,一个思想具有无限个可能的向度。这种多重性是创造的基础条件,正是向度多重,使得一个简单的思想可以发展成为浩瀚的理论体系。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多重性,使得思想难以转化为精确的单一视觉画面,因为单一视觉画面总是时间上一个节点切面的映像,而思想则通常总是超越时点,总是超越单一切面的时间和空间延展的记录。
这时候,就需要多幅画面的连续呈现,这就是视频。
打造一个视频号,专注于思想的视觉化效果。比如“个体是群体历史的重现”这一概念,如何转化为画面和视频?这一视频号具有的前沿性是毋庸置疑的。
同时维护一个以文字解析为主的公众号,专注于解析视觉效果原理,建立AI时代视觉表达的新理论体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