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焦虑究竟来源于哪里呢?
在我看来,人主要的焦虑来源于无能为力。
对于一个任务型的人来说,遇到问题(产生焦虑)-解决问题(焦虑消失)。
解决问题通常来讲并不难,分析问题-制定策略-逐个击破。但是,难就难在你既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你又没有被充分授权,换句话说,问题发生的时候通常你并不在现场。
今天早上打开邮箱,收到两封邮件,瞬间令我的焦虑值达到高峰。
一封邮件来自孩子篮球课的教练,抱怨孩子篮球课上不听命令,总是与别的孩子打闹,并且给老师捣乱。
一封邮件来自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提醒我回家和孩子沟通一下演出排练事宜,他不喜欢参加排练,但是如果周三的排练也不参加的话,周四就不能参与集体表演。
好吧,先让我冷静一下。
首先,这件事情说明什么?
孩子对于规则或规定比较难遵守。
这件事的利弊是什么?
先说弊吧!老师会花费很多额外的精力管理他,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最差情况就是从心理层面上放弃他。而且遵守规则是一种能力,如果学校和课堂的规则都不能够遵守,以后步入社会如何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呢?
利呢?说明他有一种质疑的精神,打破常规对他来说会比循规蹈矩更容易一些。另外,他总是容易找到第三选择,这个在与他平时的相处中也能感受出来。
但是短期来看,弊无疑是大于利的。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件需要被解决的事情。以更中庸的说法来说,就是需要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平衡点,让孩子不难受,让老师不难做。
所以难受的只能是我。
每天孩子放学回到家4-5点钟不等,除去吃饭的时间以外,到8点上床,这中间只有2-3个小时,阅读作业占去半个小时,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占去20分钟,剩下的应该是我们的亲子时间,我想要陪他折纸,陪他看火山爆发视频,或者陪他游会儿泳。可是不行,我必须用这个时间去当个“坏人”,逐条地掰开揉碎的给他讲在学校应该要遵守的规则,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所以在他眼里,我就是一个唠叨的妈妈。
最糟糕的事情是,当“坏人”的这个过程,也在消磨我对他的爱。
在我看来,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爱并不是与生俱来贯穿一生的,而是像一个储蓄罐。
孩子出生时候带来一部分储蓄,随着两人的相处这个储蓄罐也会越来越满。妈妈充满爱意的眼神是储蓄,孩子第一声叫妈妈是储蓄。。。但是随着孩子逐渐的有了自己的人格,矛盾加剧,储蓄的消耗也逐渐增加。
如果这个当“坏人”的过程注定要消耗我们的储蓄,那我也得注意投入更多的储蓄进去才好。
所以,除了每天提醒孩子要遵守课堂纪律及学校纪律以外,我也得每天提醒我自己,我有多么爱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