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今天计划把这本书读完的,没想到孩子想看电影。她爸爸问她想不想去看《流浪地球2》,她说1她还没看过,于是精明的爸爸在手机视频上开了个会员,在家看起了《流浪地球》。
这部电影以前和老公一起去电影院看过,于是我决定专心读我的书。刚刚读到一半,还剩120多页,再读两个小时刚好今天能读完。还留有足够的时间写日更作业。
电影震撼的音效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我就过去看了一眼,确定以前是看过的,不过剧情好像跟《独行月球》及其它一些情节记混了,干脆坐下来一起重新看一遍。
看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原来是刘慈欣的作品,另一个原因是,感觉能岁月静好地活着真的很幸福。
这种心情和读《霍金传》时是一样的,时刻让人体会到:人生不易,健康是福。
从霍金的经历来看,他小时并不出色,相反是应该归入到笨拙的行列,走路不稳,说话也不伶俐,不注重外表,经常穿着同样的衣服,体格瘦弱,衣服穿在身上松松垮垮,所以显得邋遢。
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他喜欢思考问题,尤其是关于地球,宇宙,时间等。他喜欢研究机械玩具,把它们拆开,查看他们的动力,电流等。
在上世纪50年代,霍金只有十多岁。那时候电脑很稀缺,只有学校和政府才有几台,霍金却自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用机械玩具的零件,制造出一台简单的电脑。
对于制造电脑这件事,说实话我并没有太意外。因为我可以想象出,他在造出这台电脑前,拆了多少玩具,又用多少零件去组装。这是一般的家庭,一般的父母都受不了的。
我记得小时候,我的二哥就喜欢拆家里的东西,遇到大人拿个什么零件,修个什么东西都特别好奇。每每拆了什么又装不到一起而被父母发现的时候,肯定少不了要挨一顿打。即便如此,他很早便能自己组装一些很巧妙的东西,自己改装家里的电路之类。
霍金之所以能成为后来的霍金,有两点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个人的刻苦钻研。
霍金的父母都是牛津大学毕业,有很好的学识。崇尚简洁的生活习惯,家中房子及装饰,和平时的生活从不奢华。家中有很多的书,平时无事,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各自读自己喜欢的书。
因为霍金父亲工作的调动,父亲为了不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于是一家人搬到镇上。因为一家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与小镇的人显得格格不入。但他的父母并不在意,一到孩子们放假的时候,便全家出去游玩,见识外面的世界。
可以说,霍金的父母是霍金成长的温床,没有他们幼时的引导和熏陶,霍金不会有那么多疑问产生,更没有解答疑问的方向和能力。
自从读这本书我就在想,到底是他家庭造就的他,还是不管什么家庭他都会有后来的成就。那么把他放在小镇上任何一个非知识分子家庭,没有读书氛围,他就不会产生看似虚幻可笑的疑问,也不会允许他学习生存技能以外的知识。更不可能全力督促、鼓励他考牛津大学,接触更高深的知识。
知识改变命运,父母决定高度。他们完美诠释了一代代托举的含义。为了孩子,各位朋友,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