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

作者: 翁晓帅 | 来源:发表于2019-08-21 09:54 被阅读0次
    新意

          说起“读书”这个词,现在几乎人人都会说我读过书,因为在这个新时代下,已经没有过去的文盲了,国家也早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义务教育阶段已经不收取费用了,故人人皆可读书。可是,读书的人真的会读书吗?真的喜欢读书吗?还是说为了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为了应试教育而读,至于自己是否真心喜欢、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与乐趣,就不管不顾了。

            打从小学起,老师与父母就教育我们好好学习、好好读书,也会用一些古人的例子来督促教育我们,什么“悬梁刺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废寝忘食”等等,还有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先生也在桌子上刻一个“早”字,以勉励自己刻苦读书。可是那时,大多数人也只是知道听老师与父母的话,考个好成绩,所谓的读书也许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

            之后慢慢长大,进入花季雨季,不再仅仅限于课本,有了自己的额外喜好,漫画、小说、金庸、琼瑶进入了我们的阅读生活,这时发现读书除了课本以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作品,随自己的喜好选择。随着进入高中大学的学习,我们慢慢觉得读书没有了意义,只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只要老师说这个重点要考,我们立刻标记用功背诵,不会考到的地方也就不再翻阅了。外界多了很多好玩有趣的东西,读书对于我们显得那么枯燥,外界的诱惑力越来越强,已经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真正读懂一本书了,也少了年少时对于琼瑶、金庸那样的痴迷劲。

            进入社会之后,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琐碎的家庭,我们又什么时候顾及到阅读,谈起过读书。处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是否每天只知道“快”,希望车子可以开快一点,不要总是堵车;希望工作快点做完,不要总是加班。可是谁又思考过,当堵车时、车子不能快时,我们的心为何烦躁?当工作不能按时完成,需要加班时,我们为何总是烦闷?为何不能在等车和堵车时让自己慢下来;为何不能在工作没有做完需要更大耐心处理时静下来。这是一个不缺少“快”的时代,恰恰缺少的是“慢”,缺少的是内心的那一片宁静。我们是否可以在等车时、在排队购物时、在自己烦躁烦闷时拿出一本书,压制自己心中的火苗,利用这些短暂的时间进行碎片式的阅读,是否如此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呢?

            其实读书有很多种方式,除了学校的为了成绩读书、打发时间安抚自己烦躁的碎片式阅读,还有真真正正坐下来好好读一本书。这时我们遇到不懂的可以查阅,在书中可以写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作为批注,更可以做一份读书笔记,这样我们对于一本书的阅读就不仅仅限于表面文字了,同样也可以啃下很多自己认为难懂的、高深的却又很向往的书籍了。此时,我们遇事已不再急于与他人争辩,因为我们的心已经静下来,我们也懂得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更懂得了享受“慢”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舒适与恬静。

            阅读是何等的有深度,其中的深意并不是几句文字能够说明与表达清楚的,只望我们可以在阅读中体会读书的真谛,不忘墨香给我们带来的身心愉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让我们共同感知与体会。

            自我总结读书分三个阶段:第一、就是小时候老师常常讲到的“开卷有益”。因为我们太小,没有独立认知与思考能力,必须借助老师的引导,读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书。第二、开卷非有益。离开老师之后,我们会自己选择一些自认为好的书,比如畅销榜、热卖榜、名家推荐之类很红很火的书。慢慢地我们会发现,这些书里面很多知识与观点和你以往的认知相悖,这时就产生了疑虑,不再敢自己瞎选择,就请求身边比较有学识的人推荐一些适合自己或者是权威的书。这时你也就认知到了,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读,也不是所有书中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第三、开卷必有益。等你过了第二关“开卷非有益”之后,你会随手拿出一本书籍开始研读,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再读什么书都没有关系了,我们自身已经有了抗体,当拿到不认可观点的书时,我们不再疑虑,而是在不同观点处可以阐述自己的想法加以论述,这样不止巩固了自己的思想,而且拓宽了自己的思考范围,更能够深层次地去思考与阐述。如果这些做到了,那我们也将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可以独立思考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mj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