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美秀美术馆前行不远,就是以信乐烧闻名的信乐町。
信乐烧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从天皇御用品,到文人雅士喝茶、插花,再到老百姓家门口的吉祥摆件,在日本,信乐烧的出镜率还挺高的。
烧窑离不开窑土。看看信乐町的位置,就知道信乐烧的土,与琵琶湖有关。
信乐烧的土壤最早来自6500万年前这个地方的花岗岩,大约400万年前,地质变化形成了后来的琵琶湖,40万年前,它向北移动到了现在的位置。
风化的花岗岩和流纹岩沉入琵琶湖底,加上动植物遗骸,形成了适合制陶的粘土。
根据考古发掘,信乐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的天平宝字年间(757-765),当时主要生产贮种壶和其他农具、杂器。
信乐烧真正繁荣起来,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质感,是在室町时代(1336-1573年)。
室町时代中后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追求“恬淡、古朴”的茶文化发达,这恰好与“信乐烧”风格吻合,“信乐烧”茶具受到村田珠光、千利休等日本茶道大师青睐,从此名扬日本,一度被称为“茶陶信乐”。
和其他日本传统陶瓷工艺一样,“信乐烧”也受到了中国等的影响。1592年和1597年,丰臣秀吉两次出兵侵略朝鲜,掠回大量工匠,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的先进制陶技术也随之传入日本,最明显的例子是窑的式样变化,使得燃料利用效率和产量因此得到飞跃性提高。
江户时代(1603-1868年),“信乐烧”迎来最鼎盛时期,信乐町几乎所有人都从事陶瓷业。
信乐烧”的特点可以用“绯红色”、“自然釉”、“焦痕”、“雹眼”等来概括,这也是判断其品质的标准。
由于陶土含铁量高,且掺杂有硅石等小沙粒,经约1300度高温烧制后,这些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铁质呈现绯红色,硅石等熔化后像小冰雹粒一样点缀在陶瓷表面,被形象地称为雹眼。
而当地烧窑多以赤松等为燃料,这些木材燃烧后产生的灰借着火势像下雨一样覆盖在陶瓷表面,与陶土发生化学反应,在陶瓷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自然釉。
因柴灰覆盖不均匀,厚薄不一,陶瓷上会留下浓淡不同的焦痕,为“信乐烧”增加了不少情趣。“信乐烧”自然、质朴、古雅的风格使其在日本陶瓷界独树一帜,并最终奠定了其日本六大古窑的地位。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近代化,“信乐烧”也不得不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生产了大量火盆、煤气炉等生活用品。
“信乐狸”就诞生于明治时期(1868-1912年)。
“狸猫”在日语中的发音与“超过别人”相近,因此被人们当做生意兴隆、家业兴旺的吉祥物摆放在店门口或家门口。
1951年,昭和天皇行幸信乐町,看到路边摆满狸猫,诗兴大发,咏了一首和歌:“看浣熊,会在茫茫荒野中相聚,产生乡愁。”
“信乐狸”从此名扬日本,成为“信乐烧”的象征。
虽然茶道和花道的大师们都钟情于信乐烧,比如川濑敏郎,他的《一日一花》在中国很受欢迎,用信乐烧做的花器给他带来很多灵感。
但是,与很多传统产业一样,“信乐烧”也面临发展困境。2011年,“信乐烧”的产值为41亿,不到1992年的四分之一,其中超过一半是建筑陶瓷。
为振兴“信乐烧”,信乐町窑主成立了信乐陶器工业协会,建成了信乐窑业技术试验场,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海外市场的开拓。
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信乐烧”的扶持力度。1990年,信乐町及其所在的滋贺县投巨资建设了集休闲、研修、创作、展示为一体的大型设施“陶艺森林”。该馆以优惠条件吸引国内外陶艺家或学习者前来研修创作,以扩大“信乐烧”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