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6

作者: 大Ruan | 来源:发表于2017-06-06 16:49 被阅读0次

    差强人意这个词,现在的意思大约是勉强使人满意,但这个词我记得出处是《后汉书·吴汉传》:「漢性彊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恆側足而立。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脩戰攻之具,乃歎曰:“吳公差彊人意,隱若一敵國矣!”」都「隐若一敌国」,怎么说也是很满意了。

    再查了查古籍库,《魏书·于忠传》:「元禧之謀亂也,車駕在外,變起倉卒,未知所之。忠進曰:“臣世蒙殊寵,乃心王室。臣父領軍,付留守之重計,防遏有在,必無所慮。”世宗卽遣忠馳騎觀之,而烈分兵嚴備,果如所量。世宗還宮,撫背曰:“卿差强人意。”賜帛五百匹。」《周书·李远传》:「太祖以仲密所據遼遠,難爲應接,諸將皆憚此行。遠曰:“北豫遠在賊境,高歡又屯兵河陽,常理而論,實難救援。但兵務神速,事貴合機。古人有言:‘不入獸穴,安得獸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脫有利鈍,故是兵家之常。如其顧望不行,便無克定之日。”太祖喜曰:“李萬歲所言,差強人意。”乃授行臺尙書,前驅東出。」不嫌文繁,备引前后文以见:这两则和《后汉书》的一则都隐有传主和他人的对比,在造次颠沛之时惟独传主动措令人满意,不仅不是勉强,而应该是相当满意,从说这句话的人的反应也可以明白。

    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发生词意转变的,因为手头古籍库的数据量不够大没有办法确定(我没有搜到唐人使用这个词的文章,唐大诏令集里有一则但属于用典,《周书》虽是唐时所修但底本当是唐以前文献),而查到宋时文字的意思基本没有变化,例如:

    《王之望墓志铭》:「公将如昭关为诸军声援,忽得御札云:“虏有举兵意,卿等可激励将士,以获功名。”公遂陈三策,上批奏云:“差强人意,有臣如此,何忧国是之不定。”此奏未到,已拜参知政事,中使至建康宣押,赐公宸翰,有“谋皆朕同,规模甚远”之语。」

    而宋末刘克庄《杂记十一》有这样一段:「既對,衆論以余不攻安晚,指爲晚黨。庠士陳宗干謁余,不愜所欲,嗾其黨上書,指余二疏皆非,惟論國本差强人意,然未免貪天之功。」此处的差强人意应当是今义了。之后明清人使用,大多也是今义,不烦举。

    (补记:宋人使用这词的频率不小,陆九渊集里常见,但因为从上下文判断不出他究竟是表达勉强满意还是非常满意所以不敢遽引来说明,独刘后村这则可以明确判断含义。)

    这个词的语意转变应当是由于对差字的理解不同。人意不必说,强按陆九渊的说法是起的意思,振奋人的精神意绪。而差字实际上略微和非常的意思都有,略微的意思现在还在用,不举例,非常的意思罕见,在南朝梁时的《高僧传·支遁》里有:「謝安爲吴興,與遁書曰:思君日積,計辰傾遲,知欲還剡自治,甚以悵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爲都盡。終日慼慼,觸事惆悵,唯遲君來,以晤言消之,一日當千載耳。此多山縣,閑静,差可養疾,事不異剡,而醫藥不同,必思此緣,副其積想也。」谢安的这封信应当是说此处甚可养疾,以此期待支遁造访。

    总而言之,似乎是因为差字的非常的字义的消失,连带差强人意的词意发生了转变。至于差字的字义的变化,我就没有考证了。

    ——莫心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6.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qn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