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实的感受到了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生活,超脱了一地鸡毛的琐碎,不管是清苦的留学生涯还是战乱年代又或者后来的文化动荡,都在致力于认真的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生于旧式富足家庭,受文化熏陶,学问匪浅,钱钟书获公费留学,杨绛“沾光”出国。在国外求学求知,后有女儿阿圆。战乱发生之后回国。
中国正是战争动荡之时,日本占领了上海,而钱钟书先生依然在这战乱年代于学校任教,而杨绛先生带着阿圆生活在娘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捉襟见肘的年代,二人用爱和文化培养着阿圆。后战争结束,钱到北京任教,举家开始生活在北京。
阿圆还没有真正的长大,但是文革已开始,一家又开始了被迫的分离。阿圆成了小红卫兵,父母却成了批斗对象。阿圆成了下乡知青,父母被关了牛棚。
直到文革结束后多年,一家三口终于有了自己真正的家,不用再挤办公室。但是对于这一家来说,从未因物质上的缺少,生活上的艰难而有所抱怨。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维持着做人和做学问的底线。
杨绛先生用温柔的笔如实的回忆了一家三口多年的生活。尽管充满了清苦,苦难和难免的伤心。阿圆和钱先生的相继离世,让她成为了没有家的过客。一个人思念三个人。但是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文化人凄苦但不凄凉的一生。能够影响世人却不为名声所累。不曾为物质争取过,因内心丰盈,因满心记载着学问无暇顾及其他。
反观现在的我们,是否太急躁,是否太物质,所以才会有人人焦躁却又不愿静心做事的局面。前人是在用一生做学问,而我们是一生挣扎而浪费掉了大好生命和青春。
看了杨绛先生的书让我懂得,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便不会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