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书,总感觉记不得;看了很多杂书,看完用不上……最后,失去了阅读的耐心,买了一大推书放书架落灰,一年365天也没看完一本完整的书。
我相信,很多读书的人或多或少遇到过以上的问题,我自己也曾经疑惑,为什么很多讲书的大牛,如罗振宇、樊登,看一本书很快,然后能把书讲透,讲明白,讲的通俗易懂。
仔细研究,我发现一个点,方法。
对的,就是读书的方法。之所以能快速吸收,快速掌握精华,在于持续的输出。
大部分人看书的习惯,从封面、引言、目录、注释读到封底,一般看完一本书半个月,快一点一周,整本书看完自己真正掌握的要点如果不做笔记,就像看电影画面,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如何阅读一本书》,由艾德勒&范多尔很早写的一本书,其中提到一个概要阅读法,拿到一本书大致先阅读,找到作者想表达的框架,带着问题去书里寻找答案。
没有必要一开始从头看到尾,现在是知识大爆炸时代,手机、电子阅读器、电脑信息太过繁杂琐碎,麻烦长久接收固定信息看问题容易片面。
阅读真正的意义是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每当看完一本有价值的书,可以在朋友圈、在其他社交平台记录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哪怕是几十个字,一句话,一个思维导图,阅读效率经过一段时间会有大不同。
而锻炼阅读,输出是必要的一个动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到的不代表理解了。只有当自己认证写下来,用自己的需要表达你对问题的看法,才是内化于心的知识。
说到这。我又想起了日本一个文学作家,叫村上春树,他每天有两个习惯:一早上坚持跑步,5公里、10公里,刮风下雨不停歇;二每天手写2000字,风雨无阻。
坚持,某种程度上是对一万小时定律的践行。要想在某个领域做成功一件事,需要有10000个小时的积累。
输出,一句话,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张手写卡记录此时此刻想法。
我写完了,看书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