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另类论语之人不知而不愠

另类论语之人不知而不愠

作者: zhujiang0718 | 来源:发表于2021-12-28 23:06 被阅读0次

虽说论语大家从小便背,上学期间也是学习不少,也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对其也只是一知半解,对古代的二个半圣人中,只对王阳明了解相对多点,也曾经有过想开悟,当圣人的念头,但也都付诸谈笑中罢了。

对于孔老夫子这位头号圣人,只是朦胧地感觉很牛,其思想和文章了解的很有限,在刷抖音时看到的这个痞解论语,倒是解了很多原来年少时的迷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今天看论语的第二句: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论语的第三句。论语前两句说的是天时和地利。这第三句说的是人和。

天地人,其实就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框架,而把人和放在最后,也正是因为儒家的核心就是这四个字——以人为本。人和也就是三句中最重的一句。

通俗版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难道不就是君子吗?

论语的书眼都如此曲解,那又如何解释后面内容的意思呢,了解孔子老人家的心意呢。

主要字解释

“知”:是智慧的“智”字的通假字,论语中的知,基本上都是智慧的智的通假字。

论语中,经常用君子和小人做对比。其中小人是中性词,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 。孔子大体上把人分为四类人:

第一类:女人和小孩,她们除了家庭,不需要承担太多的使命和责任。
第二类:是暂时还没有开悟,还不能做到,闻、见、行圣人之道,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这类人,以后可能随时会开悟成为君子,当然也可能不会。他们暂时还属于“小人”的范畴,或者叫做“不知之人”。也就是这句话里所说的“人不知”的人。
第三类:就是励志闻、见、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他们的目标就是去度化、法度、改造第二类的这些“人不知”的所谓小人。让他们加入到君子的行列中来。如果不能也要让他们变得安乐、通畅,远离痛苦。让社会变得和谐、大同。
第四类:圣人,孔子一生没有自诩为圣人,在他眼里圣人是周公、老子和管仲等等的先圣。

“愠”:本意就是心燥、不冷静、烦闷、淤积、愁苦的意思。至于生气和愤怒是后世才引申出来的。不愠,就是使之不愠。 使那些“人不知”的人不愠。

完整正解:

孔子说当面对着广大还不能闻、见、行圣人之道,郁结、愁苦、不畅的人民的时候 ,这些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们呢,就应该如同那清凉的南风一般,去法度、教化帮助他们,把他们的烦恼、郁结和不畅都消除和带走,这才是我们君子真正的目标和使命。

相关文章

  • 另类论语之人不知而不愠

    虽说论语大家从小便背,上学期间也是学习不少,也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对其也只是一知半解,对古代的二个半圣...

  •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

    DAY02 “人不知而不愠” 我还在为昨天跟母亲的争吵而纠结。 我肯定是吵赢了的,而且我也不打算为此道歉或者内疚,...

  • 论语读书笔记之人不知而不愠

    古文最易产生歧义,时间越远,句子越短,歧义越重。古人行文又喜欢省略主语、宾语,搞得后人常常猜来猜去,不知所谓...

  • 论语

    学礼之人,焉能不读《论语》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 唐冬雪创业思维解读《论语》:做人没必要生气,不愠的哲学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唐冬雪解读 比如,在公路上开车,有的人因为...

  • 《论语》2: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却并不因此而怨恨他,难道这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君子一词,最初...

  • 随谈之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之前讲了合作的意义。在合作中,在跟朋友一起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更有动力。更容易把事情做...

  • 《论语之学而篇》人不知而不愠

    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同类,是志同...

  •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日记022

    儿子的两位初中同学与他是一个大学的。 有一次儿子和lxt说:“好奇怪,为什么我请g来参加活动,他都不来。而且在路也...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于《论语》 知:可作理解或者智慧解释 愠:生气、怨恨、恼火、愤怒、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另类论语之人不知而不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bm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