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论语大家从小便背,上学期间也是学习不少,也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对其也只是一知半解,对古代的二个半圣人中,只对王阳明了解相对多点,也曾经有过想开悟,当圣人的念头,但也都付诸谈笑中罢了。
对于孔老夫子这位头号圣人,只是朦胧地感觉很牛,其思想和文章了解的很有限,在刷抖音时看到的这个痞解论语,倒是解了很多原来年少时的迷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今天看论语的第二句: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论语的第三句。论语前两句说的是天时和地利。这第三句说的是人和。
天地人,其实就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框架,而把人和放在最后,也正是因为儒家的核心就是这四个字——以人为本。人和也就是三句中最重的一句。
通俗版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难道不就是君子吗?
论语的书眼都如此曲解,那又如何解释后面内容的意思呢,了解孔子老人家的心意呢。
主要字解释
“知”:是智慧的“智”字的通假字,论语中的知,基本上都是智慧的智的通假字。
论语中,经常用君子和小人做对比。其中小人是中性词,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 。孔子大体上把人分为四类人:
第一类:女人和小孩,她们除了家庭,不需要承担太多的使命和责任。
第二类:是暂时还没有开悟,还不能做到,闻、见、行圣人之道,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这类人,以后可能随时会开悟成为君子,当然也可能不会。他们暂时还属于“小人”的范畴,或者叫做“不知之人”。也就是这句话里所说的“人不知”的人。
第三类:就是励志闻、见、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他们的目标就是去度化、法度、改造第二类的这些“人不知”的所谓小人。让他们加入到君子的行列中来。如果不能也要让他们变得安乐、通畅,远离痛苦。让社会变得和谐、大同。
第四类:圣人,孔子一生没有自诩为圣人,在他眼里圣人是周公、老子和管仲等等的先圣。
“愠”:本意就是心燥、不冷静、烦闷、淤积、愁苦的意思。至于生气和愤怒是后世才引申出来的。不愠,就是使之不愠。 使那些“人不知”的人不愠。
完整正解:
孔子说当面对着广大还不能闻、见、行圣人之道,郁结、愁苦、不畅的人民的时候 ,这些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们呢,就应该如同那清凉的南风一般,去法度、教化帮助他们,把他们的烦恼、郁结和不畅都消除和带走,这才是我们君子真正的目标和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