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过35,总在心里抗争,行动上迟钝,最后都归于平凡。
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平凡,我的半生肯定是平凡的,否则也会像同龄的蒋凡一样被列为高才,按这个标致,我是平凡得像一粒尘埃。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下,中间还有个同样到达尴尬年龄的又心有不甘的小职员。
小时候,为了生存,对,就是为了生存,父母外出打工。他们选择的是相对固定的蔬菜种植,所以年幼时还能跟他们在一起。再大了因为学籍政策、学费贵等原因,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回乡了。那时候还没有留守儿童这个说法,所以有时候我内心认定自己是第一代的留守儿童了。
五年级跟着爷爷奶奶,六年级又换到姨妈家。感觉似乎更好了,毕竟和父母年龄相仿的家长,长我两岁的表哥,有种家的感觉。
那时的我,对家的感觉总是一直都觉得有些不正常。在没回乡的时候,我们被称之为借读生,比当地同学还要多交一份借读费。当时也不懂得这意味着什么,但心底是知道我跟他们不一样。
父母们总是很少回乡,回乡可能就是大年初一,初二回去拜拜年。母亲对回乡的态度是少回一些乡少一些人情往来,那时候的确很缺钱,不然谁又愿意背景离乡。
虽说每年很少回乡,也觉得回乡开销大,但似乎回乡总是绕不开的。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在这里体现出来了。乡总是要回的,那里才是真的家,纵使有再多的不好,那里才是最终的归属。
在学校,我觉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我总有一天要回去的。而我现在的家也与同学的家不一样,他们是真在家,而我的家还在外漂泊。
在姨妈家的那一年,可能是我童年中离家最近的一次吧。姨夫姨妈待我尽心尽力,和小表哥之间也是有打有闹,跟父母那个想要回来的家也是在同一个镇辖区内,学校是姨妈家同村老师家男人当校长,算是也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升学方便可以直接升到镇上,这样也就跟在爸爸老家上学一个样了。在这里我无限接近了那个想要的家的样子。
也许我要的不是家有多富裕,我要的是一个与同龄人无异的生活环境,父母在和那种不漂泊的心,那才能让我安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