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坚持写作(准确定义应该为“写东西”)的习惯,但总是因为骨子里固有的懒惰而搁置。记得第一份工作的Boss要求我们写项目周记,回想起来那阵儿应该算作自己最高产的时候了吧。之所以选择简书的途径来记录心路历程,也是因为...以不熟悉的圈子做为内心的剖析,也许不会因为怕露怯而客观些。
大概算下来,再有1个月的时间,自己就步入职场1年之久了。这或许是我第一次使用文字来纾解我这才思泉涌般的知识点。如果要我退回到1年前,也就是2016年,我想我依然会有当时找工作就如同择校一样的焦虑,依然会抱着那份“只求成长,心无旁贷”好似被洗脑般单纯的心;然而,如果要我退回到4年前,也就是2013年,我现在有些没有勇气。之所以没有勇气,是因为2013-2016年这三年让我很过瘾。
过瘾之处:由于我自己的晚熟,再加之之前所处的环境并没有太多的厮杀的信号,所以导致我一直觉得社会很安全、人际很简单、自己很优秀。结果可想而知,当我挤到祖国心脏的时候,发现心脏周围有很多硝烟、有很多关系网,从而发现我有多么不值得一提。所以,这第一“踢”就是空间改变的现实,将我自己从迷醉中薅出来。紧接着第二“踢”,绝对非我的导师莫属了。我记得刚接到录取通知的时候,对导师这一角色很好奇又相当模糊,那种好奇与模糊与初中老师说高中老师下课夹本书就走、高中老师说大学老师根本就不管你们是否真学习如出一辙。研究生期间一步步走过来,我有时候真的觉得,是一种被激发的过程(我一直认为这种激发和踢是没什么分别的,甚至踢更为形象的描述我经历中出现的人、事、物)。这种激发让我看到了众多之前没有深思过的一些事情、让我体感到了自己一些本质上的改变。但其中困惑于我的是:到现在我也不清楚,这些改变的初衷,到底是我的基因中某种元素被唤醒了,还是我被赋予了某种能量,从而使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也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导师中的这个“导”到底是引导?还是指导?还是诱导?以我所见,都有。而具体是哪一个,有时候真的是要看RP的,真不服不行。然而,就算引导了、指导了、甚至也诱导了,以至于我们能够成长为什么模样,我想这将有2/3的比例要属于你自己的意愿。总结来说,"踢"是让我被动的前行还是让我能够借力的快速滚动,当"踢"的动作结束后,那就要完全取决于我了,而不是他人了。
这第三“踢”应该归结于我在工作中的感悟。截止于3天前,我仍然认为自己有个失败的职业生涯开端,进而负强化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大,当时也总是以自嘲的方式暗示自己现状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但是,但是,但是,就在这2天,我恍惚的意识到,我擦,这是我的经历啊,这是我的财富啊,这是我的人生轨迹啊,这是我的故事啊,这很可能成为我将来的分享素材啊,以能够迅速建立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失足的孩子们之间的同理心(最后一条明显low了好多)... ...
这第四“踢”,依旧来自于工作中的人,虽然已经从之前的trouble中走出来,但是我也时刻提醒着自己,尽量解决掉工作中自己表现出来的弊端,而不是掩饰。所以,在这份工作中,我能够更开放的接纳别人给我得声音,即使这些声音让我当时有些脸红,因为它从外部能给我很多力量,或者说是推动我让自己变得有勇气直视好多事情,而这种勇气是自发的,不是梁静茹的(小王,别闹!)!有时候也会反问自己为什么会改变?为什么由回避别人、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到现在已经开始接纳别人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有时候会让自己下不来台的反馈?这里借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的专业名词-心智模式,我想应该是自己内心的中假设有些变化。改变自我中最根源的假设(前提是这种假设已经阻碍了你的需求,如果你无欲无求,相信我,真的不用做出什么改变,太没必要了),能够从以往清晰的朝外看、向外索取转换为向内看、向自己索取。(我真的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看完,但是如果你有深度思考后的生活阅历,而且还有一些改变的期许,不妨一读。)
磨磨唧唧的就到这第五“踢”了,这第五踢应该就是这两天参加的培训中获得的感悟了。“按照我们惯有的假设,做一件事情所需的时间与取得的结果应该以是线性的呈现才算合理。”然而,这一假设往往与现实有根本性的差距。如下图:
现实中很多事情都并非是你刚刚投入就有显性收益的,缓慢不代表停滞,能否以会当凌绝顶般的心境体会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拼的就是自己在当初能不能耐得住性子持之以恒的心态。
我真的开始喜欢现在的生活,节奏我能有较大的主动权,而且我能够深入的和自己对话,虽然不能完全的摆脱被左右影响,但是能够让自己在不被强迫的情况下接受A、B、C、D。然而,这一切,我都要感谢在近几年中,将我踢到正轨当中的人、事、物。 而轨到底正不正,我想4年后应该会有另一篇日志来印证吧。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