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调动了一下自己的元认知,稍微思考了一下,以偏概全真的就是一个贬义词嘛?我们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避免以偏概全吗?想到上个月看到的一则新闻,说是某高级企业的HR怒怼普通院校的一个应届毕业生。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那个毕业的学生认为普通院校也有优秀的人,为什么在招人的时候你们都不看简历,直接不给他们机会?HR认为,虽然在普通院校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但是自己是不会花费那么大的时间成本去给他们机会的,从985高校找到自己所需的人的机率比在普通院校大,因为他们普遍优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问题:985高校的学生真的都比普通院校优秀吗?答案是不确定。但是对于要进行人才选拔的HR来说,“以偏概全”的理念显然更加好用,因为它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回到李笑来老师的问题上来,如果我们总认为“不要以偏概全”这个观念正确的话,我们是否忽略了它在不同情境下适用的情况,我们是否恰恰跳进了以偏概全的圈子了呢?
前几天久不联系的同学过来找我聊天,聊到中途她突然蹦出了一句“感觉你好理性啊。”隔着手机,我并不知道她说这句话的神情,也看不出她说这话是褒是贬。只是那句“感觉你好理性啊”突然让我意识到,自己学了三年新闻,身上约莫也沾染了些新闻人的气质罢。
新闻总讲真实客观,以偏概全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原则性的错误。从最初接触采访平衡到后来学习时评写作时自己的一腔压不下去的情绪,再到后来看待网上各种反转新闻,撕逼大战时的淡定,那种看问题要兼顾问题各方的习惯和态度,已经慢慢内化到我的思维里。
实际上我觉得“不要以偏概全”的前提是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判断。价值判断先于事实很容易出问题,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大部分时候都是价值判断先行。价值先行的结果就是容易一开始就给自己戴上有色眼镜。就像我大二做助班解新生的第一天,根据新生的衣着判断他们的家境,之后又根据自己的判断去确定自己对待她们的方式。总觉得家庭状况不好的孩子性格会偏内向,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你所以为的只是你以为,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的事实。然而我们价值判断先行的原因在于迅速取得的不完全的信息和首因效应。
哲学上称“休谟断头台”的一个理论,说的是由“是什么”推出“应当”。这是一种由事实向价值推导的过程,然而实际上这种推法是错误的。理由很简单,你不能由“他是一个好人”推出“他应该捐出自己的资产做慈善。”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基于事实,我们很容易导出价值判断,但这种判断是没有办法成立的。
事实和价值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价值现行还是不完全的事实先行都有可能犯错。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偏概全的实质,我认为,是第一个例子的变种。
拎清事实和价值是一切思维和判断的起点,就好像一开始在文前提到的“不要以偏概全”,我认为它实际上也是一个价值判断,至于这个判断对或不对,我认为它要基于事实来判定,是由事实本身流露出的当事人的价值取向来决定,而这种价值取向是需要大量细节来体现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偏概全在逻辑上有其错误性。但是要判定“不要以偏概全”这个说法是不是总是对的,我认为还要看它在哪些情景里应用。
最后说说我对理性的看法吧。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幸有了一丢丢理性的特质吧,变得理性不能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思考问题思路清晰一些,有时的确能够省掉很多麻烦和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