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妈妈知道怎么办?(第三部分)

妈妈知道怎么办?(第三部分)

作者: 陆思懿 | 来源:发表于2020-06-30 14:30 被阅读0次

    #2020读书# 第18本——《妈妈知道怎么办》

    第三部分:启悟拆字:听

    放大招,治疗拖延症。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事情和事情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建立认知连接。比如说:“赶快睡觉”和“第二天精神好”,“快点穿衣服”和“全家要出门”,“赶快洗漱”和“按时上学。”等等,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更多关心的是当下做的事。

    如何帮助孩子纠正当前偏差,摆脱拖延磨蹭呢?

    第一步:顺毛捋,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

    第二步:和孩子约定时间。从起就是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征求孩子的意见,传递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孩子感受到了被重视,内心会产生一种平和而愉悦的感觉。

    第三步:再次确认时间。征求孩子的意见,哪怕和我们的时间上有点出入,也是给孩子一个正强化,父母花一两分钟做这样的“谈判”,实际上是在节省时间,比由于达不成共识而导致父母发飙,孩子哭闹,划算多了。

    第四步,上闹钟定时。因为闹钟是第三方的声音,比父母用嘴催促更加管用。父母和孩子“谈判”的原则是:多用疑问句,不用祈使句,用商量的口吻,不用命令的语气。

    第五步,闹铃一响,即可履行约定。

    第六步,给出正向反馈。关于夸奖,一定要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要笼统的说:“宝贝,你真棒”。

    专注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的能力,并不是后天培养才能拥有的。所谓专注力无需培养,不去破坏就行。

    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可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还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统筹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有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儿童的智力在指尖上。”如果孩子的手动不起来,他的脑子就转不起来。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外教育机构让孩子去做手工,就是让孩子的指尖动起来,最终带动孩子大脑的运转。

    又比如说整理书包的过程中,孩子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统筹能力自然得到了充分锻炼。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有时候,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沉浸在里面,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而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拿出耐心。

    哭泣免疫法VS情话陪哭法 

    何为哭泣免疫法

    看见孩子,就是看见孩子的需求。

    回应,是光!

    所谓情话陪哭法:先说“情话”,再“陪哭”。情话就是共情的话,表示对于孩子当下情绪的理解。共情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把对方的心情说出来,猜不到也不用瞎说,就直接说出对方不高兴的状态,简单描述即可。

    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情绪里的,现在越来越觉得情绪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重要性,有一句真的说对太对了,我们都别看不到的东西所左右。

    “我接纳了你的情绪,我是理解你的。”这太重要了!因为孩子被接纳,被理解后,他的内心会释然,舒坦,“邪火”会部分地被撤掉,甚至全部消失。这是真正的高质量的陪伴,开心的时候陪着,没有难度,情绪糟糕的时候陪着,才难能可贵。

    顶嘴

    孩子爱“顶嘴”,相信这是很多父母都有的感受。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是“顶嘴”?违背父母意愿的意见表达就是顶嘴。那么关键看父母是不是允许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了。如果允许,那就不叫顶嘴。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拥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他有表达自由的空间。

    尤其是青春期。

    青春期的荷尔蒙

    内心丰盈,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不应该是被强迫的,也不是用精神标杆衡量出来的。分享是当人的能力和内心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发产生的行为,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分享是试金石,它可以证明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丰盈。如果孩子平时得到家人足够多的关爱,有足够的安全感,一般在四五岁左右,孩子自然而然就懂得分享。如果孩子到了6岁,还是把自己的东西把得特别紧,就说明,他的内心是“亏”的。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教育孩子要分享,而要考虑如何给孩子更多优质的爱。父母不能再孩子还没有达到内心状态时,就强制要求孩子分享。这种强制的分享,不叫分享,而是剥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妈妈知道怎么办?(第三部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fx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