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传统的科层制管理像“章鱼”,效率低,对外部变化反应迟缓,不一定能够有效决策,这已经成为共识。几乎所有追求创新的企业都在向扁平化转型,但你真的懂“扁平化”吗?缺乏有效的企业管理工具(以“随办”为代表)作支持,良药可能成砒霜。
对于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科层制管理,有个形象的比喻:“章鱼”型。
每个与外界直接基础的部门(“章鱼的触角”),将收集的信息、资源请求和决策请求传递给决策部门(“章鱼的大脑” ),大脑收到请求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完成决策,并以指令的形式下传给触角,触角根据指令完成动作。
这样做存在的问题很明显:
1.上传下达占用资源和时间,效率低下。
2.大脑不完全了解触角面临的实际环境与问题,容易决策失误。
扁平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使得决策的权力被下放,信息流通的路径变短了,沟通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快速做出响应。管理层从密集的决策中心走出来之后,更接近真实的外部环境,因而也可以更科学地决策。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管理越少越好,甚至变得可有可无,大家都在完全自律高效有序地运转中。
对于初创型企业,这样的扁平化结构自然是适合的。但是随着规模、人员的增多,相互之间人际关系呈指数增加,信息量和管理难度也在叠加,此时用扁平化来管理就很容易出现鞭长莫及的窘境,因为这突破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
如何在管理幅度与管理速度之间寻求平衡?
实行扁平化需要明确两点:
1.去中心化并非没有中心,而是中心已经分布到各个单元当中
2.每个单元都能够实现自身的功能,又牢牢与组织目标绑定,形成组织张力
实现这两点,需要的前提是,决策足够透明,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要清楚每项决策的前因后果,明白这些因素与公司的关系。这种透明机制的建立,通常是人力无法企及的,需要依附一定的工具来实施(比如“随办”)。
举个例子:公司需要制定市场推广的计划,按照扁平化的思路,这属于营销部门的事情,但与销售紧紧相关,因为他们最了解市场,最懂客户,也最需要推广活动来促进业务。具体到推广的落实,又需要技术设计的支持。当涉及到跨部门的沟通时,就会出现沟通不畅、交接断链、各自为政的现象。怎么办?
我们可以围绕任务,将相关人员拉到一个任务组来,有点类似政府机构设立的工作领导小组,这样大家的讨论就在同一水平线上了。
有关任务的任何推进进展支持等,都更新在任务组里,参与成员够能够同时同步接受到最新信息。
这样公司的业务就被分解成若干多个并行的任务组,这有点像扁平化组织中的“各个单元”,不同的是任务组打破了部门、层级的界限,应任务建立,任务结束快速解散,相比扁平化管理更加体现效率,同时能够规避风险,因为在由任务搭建的虚拟空间里,领导是无时不在的,可以随时管控任务的进度,保证与公司发展的大航向不偏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