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时看完了两本书,一本是李娟的《冬牧场》电子版,另一本是美国的克里斯汀.金博尔写的《耕种 食物 爱情》。东西方不同的两本书,共同点就是——关于耕种、牧场,关于大地和天空,以及大自然中严酷的风雪雨暴,还有牧民们最亲近的牲畜。
金博尔那本是纸质书,平常空闲的时候看,在外不方便拿书的时候便看电子书。虽然我极力想抵抗电子书,但是不得不承认时代的发展终究会淘汰掉纸质书。当我们坐车出行,当我们上卫生间,当我们累得只想葛优躺……这些时候你都无法抗拒电子书的魅力。
我看书也不会一本书看到完,从来都是几本穿插着看。看李娟《冬牧场》的同时,我也在看葛亮的《戏年》,两位八零后的作家都有才气,这也都是我分别看的他们的第二本书。
葛亮小时候在南京城长大,父母都是高知,他几本书都是关于童年的人和事。我刚开始看时感觉很亲切,好像回到我的童年。除了我幼时生活在末线小城市、父母不是高知以外——但是八十年代中国的大小城市生活状况区别不太大——他写的人和事引起我极大的共鸣和极深的回忆。
而李娟是个跟着母亲从河南迁居到阿勒泰生活的汉人,作为外族人在那片广袤无际、人烟稀少的大地上与游牧民族人们共同生活,这本身就是奇幻又神秘的经历。当我同时看他们的书时,李娟的文字让我感觉更加的脚踏实地,更接近自然,亦或是因为她描述的那片遥不可及的地方带给我很大的诱惑。
于是我放下了葛亮的书,专心看李娟,同时又发现金博尔写的竟然跟李娟有异曲同工之处,地球上两个不同半球的人经历着相类似的事情,作为第三方读者的我从书中看到她们的类同,这让我有些莫名的惊喜。
李娟的《冬牧场》描述的是冬季的游牧民生活,酷寒、冰雪、缺乏食物、寂寞等等所有的画面被李娟一笔笔描绘得活灵活现,读之如身临其境。不知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荒凉的环境激发了李娟的观察力,她描写每一个人都能自成一章,甚至一条狗、一只猫、一只骆驼等也被她认真的对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整本书无不显出阿勒泰游牧民转场生活的艰辛、孤寂,以及低至尘埃的生活中散发出的无比强大生命力。
金博尔的《耕种 食物 爱情》相较李娟的书热闹,大概是因为爱情吧,再枯燥无聊的生活也会被爱情蒙上一层玫瑰色的浪漫色彩。金博尔从哈佛大学毕业,本是一名四处旅游,为旅游专刊写稿的白领,最后转变成农场主,全因采访了农夫马克,电光火石的爱情让她放弃一切,她从一个连农作物都不认识的人变成一个农活样样拿手的农妇,以前精致的小资生活也被几天不洗澡不换衣的乡间忙碌所代替。金博尔记录的是一个女人成长蜕变的过程,她从一开始的满腔热情,经历了焦虑、怀疑甚至是恐慌,还有对爱情的逃离,最终慢慢变得坚定。经由文字透露出的细致诗意而又幽默生动,跟李娟的文字仿佛隔洋遥望。
人的腿脚虽然有限制,可是阅读让眼界无限远,远得足以有很多的梦想和期待来填补内心。如同看剧都不喜剧透,看的书也无法具体向他人传达感受,一切都得自己去感知。
我的小书屋,识别小程序即可,进来的人最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