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你在谈论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其实你在谈论什么

当你在谈论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其实你在谈论什么

作者: 文火漫炖 | 来源:发表于2016-09-26 14:44 被阅读31次

    晚饭后,一家三口去给孩子买鞋。很巧,遇到了老公好友J一家。J家有个比我家大了20天的男宝。J看我们买了一堆又没有开车,便提出来送我们一程。老公和他是初中开始的同学,平时也隔三差五地聚会,可以说是穿一条裤子的死党,再熟悉不过的老友。我们欣然答应。

    路上,J的老婆问我,你宝宝现在会叫爸爸妈妈了吗?“早会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狗狗猫猫。路上遇到比她大的孩子,还会叫哥哥姐姐。”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老公叽叽咕咕全给说了。J的老婆马上抱着孩子马上凑过来:“宝宝,快叫哥哥!”“ge~ge”“不错嘛!我家孩子就是不开口,爸爸妈妈都还不会叫呢!平时你们怎么教的啊?”我隐约感觉气氛不太妙。自打怀孕起,从是男是女,到翻身爬行走路吃饭,无一不是一路比较着来。大多数时候,不是你拿别人家的孩子比,而是别人家的爸妈拿你家的比。“被比较”既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常态,也是大人社交圈里逃不掉的梗。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在谈论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我们真的只是纯粹地在谈论育儿经吗?还是,不止这么简单……

    一、隔壁老王的娃都会,我的娃怎么能不会!比较,通常发生在熟人之间。陌生人的高大上在内心引起的骚动不过像比尔盖茨的银行卡上到底是几位数那样虚幻。隔壁老王没上过几年学,竟然养了一个上北大的儿子,这才是真正接地气的、真实的比较。只有熟人间的比较,才真正能引起自我价值的加分和减分。与其说是在比较两家的孩子,不如说是两家父母之间的暗自较量,孩子只是扮演了各自父母一方天平上的砝码。“他爸小时候天天跟在我屁股后头跑,作业都是抄我的,你竟然考不过他?!哼,这回老王肯定屁股翘到天上去了。”儿子被骂地悻悻然,只能拿自己的狗出气。

    二、我家的娃从小就什么都会!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讲了一个神童最后变成凡人的故事。5岁以前未曾读书识字的仲永,有一天突然跟父母索要笔墨纸砚,写诗题字,名扬百里。“父母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世隶耕的家庭,出了一个“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神童,父母自是喜不自胜,带着孩子四处表演作诗。国人自古有“神童”情结。夸别人家的孩子聪慧过人,是社交场合最烂俗的巴结和客套。倘若别人夸自家孩子聪明,大概也没有人会不领情吧。对聪明孩子的期盼,体现在育儿过程中便是“是不是比别人家的孩子早一点学会翻身、爬行、走路”,“是不是会比别人家的孩子能背更多的唐诗、认识更多的汉字”。孩子智力的比较,受益的是父母对自身基因的优越感和知识方面的满足感。

    三、贫苦人家出了个状元娃!教育改变命运的说法,现如今提的越来越少了。但是孩子一度是中国父母的希望。古代,生儿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儿只是“弄瓦之喜”。璋为玉质,瓦为陶制,两者质地截然不同。璋为礼器,瓦(纺轮)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样。男孩可能加官进爵,走上士大夫阶层;女孩可能嫁入皇宫侯门,助力母家。当我们在谈论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脑海里闪现的可能是官位、财富、身份这些父母此生所求在孩子身上延续或者提升的可能性。

    当我们谈论别人家的娃时,谈论的不仅是父母社交圈里的暗自较劲,还有父母对孩子潜在的过人智商的期盼,对家庭未来走向的希望。

    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人在满足低级层次的温饱需求之后,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成为主要追求。价值实现不仅包括自己,还包括下一代。君不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多少父母的人生夙愿。没有比较和竞争,期盼和希望无法转换成现实。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孩子比较,是代替性地竞争,以确定孩子在同龄人群体中的位置。

    和其他父母代替孩子做的行为一样,这种行为同样会忽视孩子在此过程中的感受。孩子间当然也会比较,不过比较的内容和大人大相径庭。比如,孩子爱比较“爸爸是干什么的”“我爸妈带我上哪里玩”“我有一个乐高玩具,你有吗”诸如此类。孩子们的比较更具体更物质。这源于大人和孩子对于“过去”和“未来”认知的差异。孩子更在意现实的拥有。

    丛林法则告诉我们,确定自己在同伴中的位置是一种生存本能。呱呱坠地开始,比较便伴随左右,追随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你在谈论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其实你在谈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jq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