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在方方面面的作用一说,我是赞同的,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改善生活。老王更进了一步,他领悟到了“与自己的灵魂同行”层面上来。
老王继续分享他的感悟:有句话说得很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句听起来很美,很经典,很感动并激励人,我也想走一回。且慢,请您细琢磨一下,说这话的人,是简单到无聊了才不得已“说走就走”的吗?是完全没有目的和计划而就一走了之的吗?Ta的身体和灵魂在发动着怎么样的挣扎才上路的呀?……这是在从哪个方面来揭示出了什么样的灵感和行动力呢?或许我们不可以只简单肤浅地认为:Ta一定有钱,还有闲吧,甚或只是咸(闲)的。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Ta一定是受到了自己灵魂的感召,而说走就走地去与自己的灵魂相会与对话,而且在走了这一遭,当回归时,Ta一定是轻松愉快、身心舒畅的。
不管您承认与否,人都是有灵魂的,而且“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而有灵魂参与的活动才具有创造性和愉悦感,不是吗?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决定一个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关键在于有无灵魂的真正参与。……人所从事的超出生存以上的活动都是给大自然的安排增添了一点新东西,无不具有创造的性质。这样的事情当然不是肉体(它只要求生存)、而是灵魂发动的。如果你真正陶醉于一片风景、一首诗、一段乐曲的美,如果你对某个问题形成了你的独特的见解(书画、照片、诗歌、游记……),那么,你就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创造。”“说走就走的旅行”是起点,必有“旅行游记”方达终点,否则就是有始无终。
我们户外登山徒步的开山鼻祖徐霞客,在出发前曾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壮志,从22岁开始到56岁去世,经30年考察,他在每一次的跋涉之后,无论疲劳,无论落脚何处,他都欣欣然坚持把自己的所观所感记录下来,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其被称为“千古奇人”。堪称我们驴友的典范。我们没有是什么动机发动了他踏遍九洲五岳的考证,没有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不怕艰难困苦而不停跋涉并撰写游记的考证,或许那就是某种冥冥的召唤,某种冥冥的使命感。那这种冥冥是什么呢?我相信那是他的灵魂在召唤,从而践行了这一生的身体和灵魂互动、或融为一体的美妙历程。
也许我们许多人没有想过与灵魂有关的事儿,但我们常常会在户外徒步登山后说“身心愉悦”,为什么如此这般表达呢?我们试着回想一下,您的身体一定是乏累的,怎么是“身”愉悦了呢?那么剩下的只有“心”愉悦了,这“心”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灵魂,灵魂愉悦了,才可以说此次旅行愉快。
细想想看,我们驴友有那么多的经历,有那么多的观赏,有那么多的眼福,有那么多次登顶时的呼喊,但都在那一刹那之后而烟消云散,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一丝的记忆,并在多次“出走”活动后变得麻木不仁。如果想让自己的户外活动有意思并有意义,我们应该将这与灵魂邂逅的经历和感受或感悟记录下来,不断地去玩味、感悟,我们好可以去对自己的“从前”给个交待;好可以去面对“未来”的自己说“从前”的自己给“未来”的自己积累了丰富的人生。因为“从前”的自己时常地去与灵魂同行、交流,“未来”的自己才一定有此灵魂的记忆而可以接续着快乐走人生。
说的是呀,老王的一番话,顿时让我体会到了我当下状态,我现在身体是相当地困乏,但我的心是那么的畅快。这让我想到,我们是从心灵汲取大部分的快乐的,而不是身体。我们不应该只简简单单地、傻傻地“走”,我们应该带着苏格拉底的信念——“不经思考过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带着头脑走,带着与自己灵魂同行的思想去走,我们自己会在这个旅程中走出别样的风采,并积累更多的收获。当我们走向旷野,登上山顶,让我们的心灵充满阳光,才能心轻如云,心静若水,坐看云起,静赏花开!
人生,应该是从中年以后才真正地开始,并展开自己的修炼之路。因此,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从一点一滴里体味生活,感悟人生。
在与灵魂同行中,我们会追问自己的灵魂:汝何方神圣,居于吾体?
灵魂答曰:天之骄子,必魂魄兼具方为人也,故吾在。
问曰:人之为人,皆恐孤单,敢问灵可孤独否?
灵魂曰:吾自独行,此独非孤独是也,惟独惟识。
问曰:汝吾固有,却要觅汝之双生灵魂,或灵魂伴侣乎?
灵魂曰:吾自为尔之灵,安知他灵、伴侣焉?
问曰:有曰魂不附体,是何道理?
灵魂曰:吾生护汝,不敢怠慢,然汝不伺吾,吾则安在?反怪吾出窍哉?
问曰:笑知魂飞天外,魂天魄地,是何解?
灵魂答曰:吾飞天入地,无所弗能,却自功力,皆随母体。寄之于内,出之于外。
问曰:生之苦痛,安生吾人?
灵魂答曰:上天劳顿,赐魂生灵,灵魂生生世世,无穷无尽,灵魂不灭,汝只过度之躯壳而已。
问曰:吾亡汝之安在?
灵魂答曰:吾自源于宇宙,永生不灭。若汝弃吾于不顾,吾自寻借他壳存在。
问曰:汝寄望于吾何?
灵魂答曰:互帮互助、互不打扰为上;养神保精、护体安命为佳;风轻云淡、静如止水为宜。
问曰:今至此,不讨扰了。吾自先独行去也。
灵魂曰:罢了,罢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