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作者: 顿笔 | 来源:发表于2020-07-25 12:15 被阅读0次

普罗泰戈拉提出两个命题:

第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第一个命题的含义是: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呈现的样子,而你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第二个命题的含义:既然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同一个事物就可以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说法,都可以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理论。

高尔吉亚相对巴门尼德提出了三个相反的命题:

第一,无物存在。

(如果有某物,那么他有三种可能;存在、非存在、即存在又非存在。首先,假设某种物是非存在,那就意味着,它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这个是荒谬的。况且存在和非存在是矛盾的。

其次,假设该物存在,那么它或者是永恒的或者是生成的,或者既是生成的又是永恒的。然而,假如它是永恒的,它变没有开始,因而是无限的;如果它是无限的,它就不在任何地方。假如,它是生成的,它要么从存在中生成,要么从非存在中生成。但是,它不可能从存在中生成,因为如果它是存在的,就不是生成的,而是始终存在的:它不可能从非存在中生成,因为非存在不可能生成存在。既然存在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生成的,所以存在不存在。)

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以认识。

这个命题的目标是巴门尼德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这一命题,进行了两方面论证。

首先,我们所思想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存在。假如我们所想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存在,那么凡是我们所想的就都存在了,但这是荒谬的。

其次,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是真实的存在,那么,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然而,这是不成了的。

第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认识存在要靠各种感觉,而告诉别人则需要靠语言。感觉不能相互替换,语言更不能和存在替换。

什么是悲剧?

悲剧不是正义与邪恶、好人与坏人那样清楚明白的矛盾对立。悲剧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错,都有各自的道理,只不过由于两者的道理是相互冲突的,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是雅典民主衰落的时代,他认为雅典之所以衰落是因为民主制度出现了问题。苏格拉底提倡专家治国,而不是所有公民治国。这与当时的民主制度格格不入。

民主制度没有错,苏格拉底也没有错,错的是当时那个时代吧。

苏格拉底认为万物之中都蕴含者内在目的,苏格拉底称之为善。

具体到人的身上,善就表现为德性。所谓德性一般是一事物的本性。

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说人人都具有德性,并非指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

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使之突显出来。

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他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

知识并不是德性的充分条件,有知识并意味着一定有德性,因为知道公正的人,并不是马上变得公正。

德性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行为。

我们不仅要知道勇敢是什么,而且还要成为勇敢的人。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

(之所以要反讥,是为了打掉对方自以为是的傲气,迫使他承认原以为十分熟悉的东西实际上一无所知。)

归纳:是助产术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它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也可以看作是狭义的助产术。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在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考察真伪。

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型认识,并牢牢掌握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lp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