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归根结底要培养学生有一颗中国心。
——于漪
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文化常识专题复习即将告一段落了。
回首这整整一周的专题复习,有过迷茫,有过庆幸,有过后悔,有过及时的回头……当然,更有着不胜的遗憾。于是也就有了这篇五味杂陈,酝酿许久的教后反思。
不得不说,起初进行教学设想时,我是迷茫的。就像课前我看到的学生的样子:有的眼中仿佛有星星,对这一专题满怀期待;而有的则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望而生畏,准备放弃,于是趴下补觉;还有的满眼疑问,仿佛很好奇这个要怎么复习。
而我对于这一专题,亦是如此——想追求、触摸又怕被拒绝、打击。期待是因为这好像是高三所有专题里最喜欢也最擅长的;忧虑是因为文化常识上至天文历法,下至地理风俗,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我却不知如何取舍。
正是在这样的迷茫中,刚好周末阅读了《于漪全集》,我发现于漪老师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反躬自省,同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课堂上的“传道受业解惑”做得还远远不够。首先,在前期的语言运用专题中虽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但却只有意会,没有言传。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在课堂上,只是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而高一高二时的“传道”好像也总是不那么顺畅,无法做到“润物细无声。”可能是自己对中国文化一直有着“迷之自信”,读书只爱中国古典小说,看剧只看中国古装武侠剧,这就导致我的很多看法非常狭隘、固执、充满偏见,比如,巴黎圣母院焚烧后,很多国人如丧考妣,我就问学生:我们的圆明园被烧,你们怎么没有这么悲痛?
而研读于漪全集,对我来说如当头棒喝,令我醍醐灌顶。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更要心怀天下,要有大格局、大胸襟、大视野、大情怀;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有一颗中国心和一双世界眼,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于漪全集》第一卷里的《培养一颗中国心》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在这篇文章中,于漪老师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的。唐太宗也知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历史本身就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中国人向来最讲历史,但是现在的学生不讲历史,只要提到教育就是讲数理化和外语。学生不在中国文化方面好好补课,是要数典忘祖的。”
所以,我在第一课就告诉学生:对文化常识掌握的数量和程度,不仅决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所以,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可以使你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闻、有文化的中国人。
有了于漪老师的精神引领着我前行,再加上因为之前参加自治区素养大赛自己也看过三本文化常识的书,刷过很多题,所以每次去上课都感到庆幸,因为初为人师的三年来第一次上课这么自信、轻松,完全不用准备讲稿,甚至可以不带任何书和资料,就单枪匹马地潇洒地站在了三尺讲台之上,全靠现场调动脑海里的知识,遇到有趣的、好玩的就拓展开来,谈古论今,遇到不好的就提醒学生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讲到“古代刑罚”时,学生听得尤其入迷,而我也在梳理了中国古代刑罚演变及十大酷刑后,提出:“随着历史发展,这些不合人性的刑罚也归于历史了,看看历朝的灰烬,这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思考,治理国家,刑重,还是民重? ”启发学生辩证思考和继承发展中国文化。
古人讲“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作为老师,我想既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又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还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我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