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中,如何养老,更是许多中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
在四川成都,有五个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她们退休后,决定一起抱团养老。为此,她们千里迢迢从成都赶到丽江,在丽江古城的半山坡买下一座院落,并花重金请设计师重新设计并装修了房屋。
随后,五闺蜜抱团买房养老的消息冲上了热搜,引来无数网友的围观和赞叹。这件事,再度将如何养老这一问题推到我们面前。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中的高龄化、空巢化问题严重。而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平均每4个中青年抚养1个老人。全国80岁以上老人正在超高速增长,约为老年人口增速的2倍,预计到2050年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80岁以上老人。
如何养老,已成为全社会的焦点话题。与此同时,多样化的养老方式也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一、国内3种主流的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主流的养老方式有三种,它们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第一种,居家养老。多数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的观念,生活中,大部分老人的养老方式也是依靠子女养老。然而,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年轻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养儿防老都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第二,社区养老。近些年,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推进社区养老,探索在街道、社区开设综合养老机构,让老人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下享受到专业化、便利化的服务。但是,社区养老部分服务还不完善,有待改进。
第三,专业机构养老。养老机构在生活照料及护理方面都十分专业,但这种养老方式也存在问题:第一价格较高,第二未必适用于所有老人。有些老人喜欢热闹,喜欢集体生活,这样的老人能较快适用养老院的生活。相反,有些老人性格孤僻,不喜欢热闹,这些老人就不适合去养老院。
某机构曾做过调查,中国人在养老问题上最看重五点:拥有健康身体、有充足的金钱、有适合自己的地方养老、有家人陪伴、生病了有人照顾。与此对应的是,国人最头疼的三大养老问题:养老制度不完善、没钱看病、生病时没人照顾。
主流的养老方式虽能满足老人基本的养老需求,却无法给他们体贴入微的关怀。在这种情况下,新型的抱团养老应运而生。
抱团养老,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丹麦,后来被推广到北欧各国,最后在欧美流行起来。近几年,抱团养老开始走入中国人的视野。
作为对传统养老方式的一种补充,抱团养老灵活易操作,非常适合五六十岁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相比其他养老方式,抱团养老重建了老人的社会关系、激活了老人的社会机能,它不仅能让老人们在生活上互相照应,还能在心理上互相关爱,亲如一家。对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网友纷纷表示:好羡慕!
二、抱团养老为什么无法持久
选择抱团养老的老人,一般都是熟人或好友。而抱团养老被很多人喜欢,也是因为人们在内心深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互助。比如,成都那五位闺蜜,她们都是多年好友,因为彼此太熟悉,在一起生活后,也能避免很多人际矛盾。
抱团养老,是许多老人们向往的养老方式。不过,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抱团养老也有它的弊端。老人们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也要努力付出,相互包容。
一群老人住在一起,需要方方面面的服务。物质方面的服务有:医疗、餐饮、康复、保洁等。精神方面的服务有:文娱、心理疏导、情感支持等。老人们一起生活的时间越长,人际关系越复杂,矛盾越多。怎样维持团体的长期稳定,就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来看个例子。几年前,67岁的薛女士的老伴去世了。随后,薛女士在社区和几个姐妹抱团养老。姐妹里,年龄最大的七十多,最小的五十多。每天早上,她们都会准时到花园集合,先晨练,再一起去买菜。后来,有人建议既然每天大家都要做饭,那不如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吃。
一开始,老人们的积极性很高,渐渐地,有些人就不平衡了,开始计较个人得失。几个月后,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老人们越来越消极,最终所有老人各回各家,抱团养老的事不了了之。
事后,薛女士总结说,她们抱团养老散伙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管理混乱,没有规则;第二,触及个人隐私,成员之间容易发生矛盾;第三,三观不同,没法沟通。她补充说,因为抱团养老的多为女人,大家时常会因为衣着、首饰、业余爱好等发生各种矛盾。小矛盾多了,就会升级为大矛盾。说到底,这些矛盾的根源是各家的经济实力。
薛女士建议,抱团养老想长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老人不能太多,人数、控制在三至五个以内为宜。二,为了避免矛盾,老人们在经济实力、性格爱好、家庭情况等方面最好相当;三、老人们的价值观要基本一致,对于钱财,一定要明算账。四,要心态平和,心怀善念,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
三、想抱团养老,还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抱团养老,不仅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还能降低养老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可谓一举多得。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养老方式也存在如下弊端。
第一,人际关系复杂,矛盾多多。
第二,一旦老人丧失自理能力后,无法得到高品质的医护服务
第三,目前我国缺少抱团养老方面的法规,这为这种养老方式埋下了隐患。
那么,怎样才能规避风险,能更好地抱团养老呢?
浙江余杭的朱大伯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多年前,朱大伯的儿子给他们老两口盖了一栋三层别墅。平时儿女比较忙,老两口守着空空的别墅,甚是凄凉。后来,朱大伯和老伴王阿姨想到了抱团养老的方式。随后,他们利用电视台便民节目发布了招租启事,从100多对夫妻中精心挑选了4对,三层别墅里一共住了5对夫妻。半年相处下来,虽然刚开始有点小矛盾,但大家都能互助互爱,总体来说生活和谐。
朱大伯的抱团养老计划为什么能成功?
总的来说,朱大伯做到了三点:签署协议、强调隐私、注重包容。
朱大伯和每对夫妻签署了《结伴养老协议书》。协议中规定,本着健康快乐的生活理念,协议对卫生绿化、不打听个人隐私、房屋租金、伙食费、值日安排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所有参与抱团养老的人都要签字。
朱大伯向每家房客收取约2000元房租,他用这些钱雇了三个老年工人。一个做饭,一个养花种菜,还有一个做保洁,这相当于,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13位老人。
房客赵大伯说,参加了朱大伯的抱团养老计划后,他和老伴在这里过得很舒心。这里的硬件和软件都很好,很适合老年人养老。他说的软件,是指房东朱大伯。朱大伯退休前是中学的英语老师,他老伴王阿姨是工厂厂长,两人的性格脾气都很好,待人和善,对房客们无微不至。赵大伯说的硬件,是指设施条件。三层别墅的每个房间都很大,每个房间都有空调、网线、电脑,每户都带有卫生间,个人隐私得以保障。
朱大伯的抱团养老,为这种养老模式打了样板。想做好抱团养老,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样才能在生活支出方面大体平衡,不至于锱铢必较,生出嫌隙。
其次,老人们价值观相近,性情相投。这样才能长期生活在一起。
最后,身体健康状况尚可,有自理能力。大家都是老人,如果有一方身体欠佳,另一方很难承担长期照顾的任务。
四、多种方式结合养老,是未来养老的大趋势
养老是一种长期需求,涵盖了老人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临终关怀、去世等多个阶段。
抱团养老,不同于抱团旅游等短期行为。抱团养老的重点是养老,而不是抱团。现实情况却是,抱团只能提供一种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并没有提出完善的养老服务解决方案。大家都是老人,心有余力不足。与专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相比,抱团养老的服务保障显得十分脆弱。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多数抱团养老的老人,等到年纪更大时,恩爱往往还是会选择去专业养老机构。上海嘉定的慈航养老院,就是最好的例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嘉定葛隆村七旬老人浦逸敏突发奇想,她想把和自己志趣相投的老人们聚到一起,抱团养老。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朋友们时,大家纷纷响应,通过众筹的方式买下村里一处闲置的小楼。
小楼共有六间房,200多平方米。她们将其取名为“慈舟养老院”。在“养老院”里,大家互相扶持,每天聊聊天,生活悠然自在。最热闹时,有20多位老人生活在这里。
后来,随着老人们年纪增大,许多老人选择进入正规养老院养老。2015年,九十多岁高龄的浦逸敏也搬进了养老院,就这样,慈舟养老院不得不关闭。
其实,无论是5个闺蜜抱团,还是慈航养老院关闭,抱团养老最大的问题在于,没人能保障老人的医疗服务。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老人们个个自顾不暇,一旦有人卧床长期不起,还是得依靠专业的养老机构。
抱团养老的模式,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这种模式要成为一种成熟模式推向社会,必须要解决以下难题:
一、要有法律保障。抱团养老仅靠友情维系,遇到紧急情况时,很可能会就
地散伙。但如果老人们能签订协议,明文约定养老规则,同时给这份协议做个公证。这样一来,将来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处理起来会很方便,也会避免纠纷。
二、抱团养老的老人,必须要征得家属同意。如果老人们的家人不同意,其他抱团者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无法与他共享养老互助服务。
三、想让抱团养老走得更长远,老人自己也要多付出、多包容,练就豁达的心胸。
总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对国人来说,抱团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新模式。未来,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抱团养老能发展为更系统、更专业的养老服务,能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