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字经》笔记资料

《三字经》笔记资料

作者: 悦读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8-03-02 08:30 被阅读65次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

《三字经》什么时代的?它的作者叫什么名字?好像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事应该知道。《三字经》的作者是王应麟。关于作者虽然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最可靠的记载还是王应麟。他是哪一朝的?南宋末的。《三字经》中的历史在宋以后都是各说各的,宋以前是统一的文字。王应麟什么人?南宋的礼部尚书,也就是教育部部长,掌管科举考试。这人是个大儒,学问很大,他今天留下来的著作,天文地理、农耕水利,诗词文赋,语言文字什么都有。

崖山海战后,文天祥死了,陆秀夫也死了,宋朝灭亡了。王应麟还活着,他还活着。他当时回到老家宁波,元朝请他做官,他不去,他隐居,但是他做了一件事,是什么呢?他开了一间小小私塾,教几个儿童。又过了几年,有人从他的私塾里抄出来《三字经》。

现在明白了吗?《三字经》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啊?元朝的。你把这个《三字经》放到元朝的背景中,你就会发现很多值得深思的事情。

元朝是个什么朝代?这个朝代跟前面的辽、金不一样,蒙古人不接受中华文化,所以元朝政府不跟汉族文人合作,也不接受汉族的文化。总体来说是这样子的,也不开科举考试,后来倒是开过两三回,就跟没开差不多,也没几个人去应试。所以元朝的文人们没有官可做,只能做吏,做吏还不能做正吏,得做副吏,就这么惨。“九儒十丐”,儒士的地位在妓之下丐之上,是臭老九,所以大部分元朝的文人都是隐居的,没有用武之地。

你再往下想,既然是这样也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元朝读中国书没有工作,读中国的传统的东西找不到工作。文人的工作是什么?出去做官,不能出去做官就教学生,那读书没有官可做,你还会有学生吗?

在元朝,要想有官做,甚至要想有工作,就得穿蒙古衣,学蒙古话,给蒙古人送礼,元朝的吏治非常黑暗。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应麟开了一个小私塾,开始教小孩儿,自己作了本《三字经》,给孩子们读。他这么一个大儒,做了一个蒙学的东西,这是为什么?这个蒙学的东西太不一般了,所以它被尊称为“经”,唯一的蒙学中的“经”。我们要明白《三字经》是本什么书。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跟谁说的?对元朝的汉人的孩子说的。他跟这些孩子说,人开初的时候都是善的,蒙古人跟我们一样,他们杀了你们的父母,但是当初他们出生的时候也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是一样的。“性相近,习相远”,哪个更重要?“性相近”重要,“习相远”不重要。“习相远”,他们穿蒙古袍子,吃涮羊肉,我们穿汉服,吃元宵,我们和蒙古人习俗不同,但是我们的人性是相近的嘛。所以读的时候,“性相近”高,“习相远”低。那为什么他们蒙古人变成了野兽一般,到处烧杀抢掠?其实那些蒙古兵中,很多也是汉人,投降了,一起跟着屠城,他们为什么变成这样?“苟不教,性乃迁”,因为什么?他不教育嘛,他不教育他那个人性就改了嘛,就是这样。

那么要怎么教育呢?“教之道,贵以专”。教育这件事,只能学我们中华的文化。

现在有很多人都不正确的联系后面那句来理解,说“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所以理解什么叫“贵以专”?说学习的时候要专心一致,不能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是后面那句话是这个意思吗?“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为什么要择邻而居?她第一次住在丧仪师旁,第二次住在商贩旁,第三次住在屠户旁,都说非所宜居,最后住在儒士旁,才安顿下来,这是专心一致的意思吗?这是选择大道的意思啊!选择了大道,就要坚持下去,这才是“子不学,断机杼”的意思。

所以王应麟是说,教育这件事,只能学我们中华的文化,不能学他们蒙古的,就算是他们现在当家作了主,他们打下了天下,他们军事势力那么强,他们什么都比我们强,压迫我们,但是我们还是要学我们的文化,为什么?学他们的文化就变成畜生了,就“性乃迁”了,所以还是得学我们的,是这意思。

关于《三字经》前八句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圣贤的祖宗们把这些理念、智慧、方法、经验都写在文字上,《三字经》前面八句,就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理念跟方法。首先要承认、要肯定人性本善,说人性本恶是错误的。所以,“性相近,习相远”,相近,大家都一样,本性大家都一样,都是本善;习性变了,习性是习惯,养成不好的习惯很难改,那是习性。古人看到这个情形,才想起教育重要,“苟不教,性乃迁”,你要不好好教他,他变坏了,他本来是个本善的人,以后变成不善,变成恶人。教育多重要!中国在成千上万年前,老祖宗就发现了,就非常重视教育。

怎么教法?“教之道,贵以专”,这是中国教学的理念,不能教很多,教很多教杂了,不行。教杂了孩子会胡思乱想,他同时装东西太多了,所以不可以,只能教一门。一门,他能专注,决定不能同时教两门东西。像唱歌跳舞这个没关系,这等於是运动、体育。教他读书,决定是一本,一本念完之后再念第二本,不可以同时两种东西同时教。现在学校排课它就不一样,第一堂课跟第二堂课就科目不一样,头一堂语文,第二堂数学,第三堂外国语,乱了,小孩很辛苦,很难学到东西。中国古人教法是一样一样教,你看语文,语文最重要,所有一切学术的根本,所以它排在第一。教孩子从哪里教起?认字,识字教起。把《说文》可以跟游戏合在一起,他学得很有兴趣、学得很快乐,他就学会了。三年能够把《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学会,根扎下去了,以后学什么东西都好,他就有悟处,他才会开悟。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是“教之道,贵以专”,这个方法好,这是理念。

然后就是劝学。你看《三字经》的结构,从“昔孟母,择邻处”开始往下,到“亲师友,习礼仪”,一直在劝学。

从“香九龄”开始,进入教育的具体内容。“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你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这个《三字经》有点太幼稚了,怎么教这些东西?“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你是不是觉得太小儿科了?连十百千万、东西南北都要教,为什么要教这些?因为这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那一批概念,他怕这些孩子忘掉。他怕这些孩子慢慢地变成蒙古人。在不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的时代,汉字、汉语、汉文化概念、礼俗,都会被慢慢忘掉。所以你看全都是这样的,他把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讲了一遍。

讲完之后是什么?他开始讲我们汉人有哪些典籍,永远不要忘记,那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讲完了典籍之后,开始讲我们民族的历史。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有过怎样的昨天,就算是今天我们被人打败,但是你要记得我们的历史,记得你是中国人。

历史讲完了之后是什么?又是劝学,然后结束,这是《三字经》的结构。

你去看一下其他蒙学,哪一个蒙学的书是这个结构?只有《三字经》是这样的,只有《三字经》那么集中的讲中国文化基本的概念。《千字文》也讲了一些,但是《千字文》也讲了点别的东西。另外《千字文》讲的历史太零碎了。《三字经》有非常明确的民族观念在里头,也就是古代的时候为什么大家尊称它为“经”,就这个原因。

所以教《三字经》是要教做中国人,去做中国文化的传承,这是它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目的。你知道这个目的之后,再教《三字经》,就不一样了。实际上《三字经》它是不是在历史上起了作用,真的是很不好说的。

《三字经》大概是在1310年之前抄出来的,当时读《三字经》的是第一代小孩,主要是在江浙一带。到明朝初年的时候,就发现《三字经》非常流行,当时只过了七八十年,所以它在元朝传播的很快,主要是在江浙附近传播。

元末的起义军,和此前历朝历代的都不同。不同在哪里呢?义军的领袖是平民。此前各朝,义军的领袖基本都是贵族,就算有陈胜那样的人,也只是配角。但是,元末不同,平民是主角。因为宋朝这一次真的是被打的很惨,世家大族基本上是磨灭殆尽,文人儒士沉沦下僚,放浪形骸,而且人数也很少了,社会不需要学习传统文化了。

所以元末的起义军,这批领袖基本上都是下层的。朱元璋是农民,陈友谅是个小商人,张士诚是盐贩子,徐寿辉是卖布的,方国珍是佃农,只有刘福通是个土财主,也不是世家贵族。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基本是只读过几年私塾蒙学的人。他们也基本都是江浙赣徽一带的人。你说《三字经》没有起作用吗?真的不好说。

像王应麟这样的人,这么一个大儒,国家都亡了,他选拔的人都死了,军队没有了,皇室也没有了,这个朝代根本就不学无术,背弃中华文化,他自己又垂垂老矣,你说他还能干什么?就在所有的人都以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儒士还在坚持着,忍辱负重,教育下一代。只要你手里有孩子,就有希望,就是这样的。

从王应麟开始教《三字经》,到元朝1368年被推翻,只有六十年,也就是两三代人。两三代人就可以改变中国。永远要相信教育,重视教育,教育才是未来的根本。我觉得《三字经》对我们今天,尤其是做国学教育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两代人足以改变中国了,只要你教的好。

《三字经》所教的儒家的文化,是很正宗的,很好的。比如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现在“三纲”经常被批的,被说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你看王应麟怎么说?人家说“君臣义”,君臣要讲义的,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你这个君对臣不好,那个臣也可以对你不好的。“父子亲”,父子是讲亲的,孔孟甚至要易子而教,就是为了父子不相责,父子关系是亲人的关系,不是“父叫子死,子不能不死”,哪儿来这么回事?“夫妇顺”,夫妇是讲顺的,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不是这样的。

有人总是拿什么三妻四妾、缠足、皇帝独裁之类的说事儿,说中华文化不好,你看见了吗?《三字经》中有三妻四妾吗?《论语》中有吗?孔孟儒学这一支,他们一直在与中国历史上、社会上的那些黑暗的、庸俗的、丑恶的势力做斗争,要是没他们撑着,那就不是三妻四妾了,不是缠足了,明白吧,恐怕所有的皇帝都要独裁了,现在呢?大部分时间朝廷政权是在儒士集团和皇帝贵族之间的博弈、平衡、相辅中开展工作的,儒士集团占上风的时候还要多一些。

《三字经》讲的道理很正,不像元明清某些蒙学那么保守,甚至反动。所以吟诵的时候要仔细琢磨,依义行调,调节奏,调速度,一会儿唱,一会儿念,《三字经》就可以很好的吟诵出来了。

朱翔非老师说,《三字经》是王应麟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遗嘱,希望中国人永远要记得中华文化,要传下去啊。

本文无版权,欢迎转载流通。本文内容主要整理自王应麟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遗嘱—徐健顺教授正解《三字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字经》笔记资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uo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