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乡忆里的老手艺
范多权(宝鸡市陈仓区作协会员)
一,箍风箱
二,修背篓
三,钉补锅
四,钉补瓷器
五,修蒸馍笼
六,敲铜盆
七,锻铲磨盘
八,剃刀磨剪子
九,造马车
十,打农具的铁匠
在那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至往古,乡人都活在艰困时月,人们对家中物件久用耐用的坚守,达到穷用的极致,一只碗打破了,一个罐子碰破了,锅裂了,,,人们并不是象现在这年月,哗啦一扔,去商店买个新的。那年月,东西坏了,那就修补,补住了。再接再用,就象一只大碗,便让瓷补匠打几个卡钉,又能用若干年!
一箍风箱
风箱,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为何物。其实风箱,就是缺电或无电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至老古,在每一个农家厨房锅灶侧紧挨的一个物件。它是每天三顿饭烧火时为灶膛鼓风的持家宝。它是一个长方体木板箱,它的内侧底基中间有一凸型风嘬,直通灶侧进风口。它的造风结构体现了中国老祖的极智和极技。它的箱体内下角有一收风导风道,内有一个刮风板与四面壁板密封贴触。刮风板面中心按一木棒拉杆从前档板孔眼中插出,插出的木棒按一个十公分长手把。这便人坐在风箱前,手抓手把来回拉推手把,手把便带动刮风板在箱内前后滑动,这便扇掀起风流,从风道鼓进灶膛,这便灶内呼呼喷焰。风箱内还有一个妙机关,即前后挡板下有一香烟盒大小的方孔,前后方孔内侧各吊挂一个比方孔大一点的下摆动方木片。当刮风板后推时,后木片被风流逼贴关闭,让风流涌进风道,而同时,前木片被进风流掀开,将大量风流吸进来。当刮风板推到后档板贴紧时,己将后风鼓尽。这便又前拉刮风板,这便前木片被风逼关紧,将风鼓进风道。而后板木片又被风流掀开,吸足风流进后风箱。就这样来回拉推刮风板,这就型成连续风流吹火生焰,烧锅滚开水而造饭。这就是技妙生风的风箱。
问题来了,当长年累月拉动风箱刮风板时,刮风板上起密封作用的软纸带就因磨损而蹭烂,于是刮风板就会漏风,使鼓风风压降低,于是就风不足火不旺。怎么办?那就等修风箱的师傅来修理。
我们老村那年月是一个南北条型古城堡,中间是一个窄长的主街,由于两边房檐跷盖,街上方总是透光不足,并型成一个空洞气道。每当匠人大腔喊叫时,往往就荡起旷厅震音和回音。某一天,怱然响起喊唤声,箍一一箍风箱哩,箍一一箍风箱哩!乡人便纷纷从院门走出,这便看到一个干瘦留着尖细山羊胡的老头,担着前后木箱的担子进了村街。那老头尖锐刺耳的特腔喊喝声,令我至今影响深刻。当老者将担子放在夏树荫下或冬日阳暖下,村上闲人纷纷围将上来看热闹。那年月,没个啥子娱乐,呼呼围住外来修货摊,与外人乐谝,与自人调侃,就是消磨时日的趣道。干瘦老头每半年来一回,这就积攒了许多待修风箱的话儿。于是,三家五户,主家将磨损的风箱从灶边拆下,一一扛来。瘦老头一一测试,向每一主家数说损坏状况,并与主家相磨相争相商好修价。当然每个风箱主病是封闭纸带磨损坏。
瘦老将一风箱前档板抽开,前档板是凹槽卡动型。抽开后,将刮风板取出。人们哗哗惊呼,娘娘呀,这风板磨成啥玩意了,烂成这样了。当然是纸带破了,须换。师傅先拆掉刮风板原先的磨烂纸带,这会人们才看清楚风板四边厚层截面刻有半公分深凹槽。师傅取出新折成条带状的枸皮纸,这种薄如蝉翼并透亮乱丝纹的的枸纸,象薄绸子,柔绵韧牢,据我观察,从修风箱之手艺消失后,这种土法古制的纸再无影迹。师傅将三公分宽的枸纸带顺放刮风板截面上,再用木片楔一一从纸带中间将其敲打陷进凹槽中,待所有刮板四边都敲夹进枸纸带,师傅再将稍粗麻绳再敲进枸纸带凹缝,将枸纸带进一步夹塞紧。师傅再在凹陷绳上三四公分间距一一钉上小铁钉,将纸带牢钉在截面上。这时牢粘的纸带呈V型槽状,师傅将其用木锤一一敲打平整,再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师傅先点亮一盏煤油灯,再拿出一方块矿黄蜡,先将黄蜡一面在灯上烘软,便速速在枸纸带上涂抹,抹一会,蜡凉硬了,又烘软继续涂抹,得近一个小时,师傅将所有枸纸带都涂抹上光溜溜的蜡层。这时纸带面就油滑光亮。这道功效,是刮风板在风箱内起润滑和耐磨及封密之用。师傅这便将修好的刮风板费力塞进风箱,再按好前挡风板。于是,修风箱就告成了。这会主家试推拉手把,虽刮风板这会由于紧塞,活动有点吃力,但下风口喷出的风流呼呼啸响,将土尘吹得四溅乱飞。
师傅收了主家的一块多钱后,又修下一个风箱。。。。一般当天活量修不完,师傅就借宿某家炕上,连续几天持续修。一般四五天后,该修的风箱都修完了。于是瘦老头师傅就担上担子出村,不知又走往那里。
多少年过去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吸风灶和电磁炉兴起,风箱消失在史尘中,那修风箱的师傅也一并不见了踪影。
每当主家将修好的风箱按在灶旁,再拉推手把,灶膛的燃麦草哗哗浮跳,甚而红烧的煤块也被劲风吹喷得乱跳,其火焰呼呼喷冲,甚而猛焰冲喷出灶门口,将主妇的发梢燎卷。徐而,主妇在滚水锅里下面条作饭。
这时,那个精巧的留着细羊胡子的瘦老头修风箱师傅,与那尖响的箍一一箍风箱哩的叫唤腔,己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