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国史大纲》(26)

读《国史大纲》(26)

作者: 虎爪猫王 | 来源:发表于2023-06-19 06:02 被阅读0次

    第七编:元明之部——第三十七章: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下)

    当然,明朝有着自己的特长,建立或发扬光大的几项制度,在腐化之前也可圈可点。

    其一,科举制度,始自隋唐,至明朝时,真正趋于完备。

    明主一面废宰相,用重刑,一面却极看重学校。明主盖知政治不得不用读书人,故一面加意培植养成,一面却设法削其权任,杀其气焰。

    洪武八年,颁行学校贡举事宜。

    科举制度在明朝的起起落落,同样也反映出明太祖对读书人的复杂心理。

    洪武三年,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随后看到很多读书人光说不练,又后悔了,宣布暂停。一停就是10多年。

    洪武十五年,又宣布恢复科举。

    洪武十七年,公布《科举成式》。

    至此,科举制度足够成熟,整个大明王朝贯彻下去,后面的满清则是照抄,存在的时间长达约500年之久。

    生员分二等。

    一、府州县学舍之生员。

    二、乡里学舍之生员。

    明代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

    这样的操作,一方面保障了生源的质量,另一方面给科举考试的组织带来便利。同时,对当时的学校兴办和文化教育都有着重大的促进。

    明朝科举考试路线图

    提到明清科举,自然就会牵扯到八股文。因为八股文的唯一用处就是科举考试。

    现、当代对八股文的态度,大约可以用深恶痛绝一词来形容。当然,更多的人是别人深恶痛绝,所以他们也深恶痛绝,其实并不清楚什么是八股文,包括我在内。

    所以,稍微梳理、学习下八股文。

    八股文的文体有固定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就是所谓的八股。回想起自己读书时候,老师教我们写作文,也一直强调的“议论文三要素”“说明文六要素”等等,有异曲同工之感。当时我也始终写不好,套路这玩意,不会那就真的很难学会。

    当然,八股文不仅仅是那八股的要求,否则也不会难倒天下学子:

    ——八股文的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文章论述的内容要根据《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展开,不能随意发挥。

    ——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称为“破题”。

    ——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称为“承题”,接着转入“起讲”,即开始议论。后再为“入手”,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为起股(也称起比,提比)、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

    ——末尾又有数十字或百余字的总结性文字,也称大结。

    ——从起股到束股,每组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

    ——八股文对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定。不是我们常说的“800字以上”。

    所以,对考生来说,至少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

    ——对四书五经非常熟悉,甚至倒背如流。

    ——文字运用、提炼的能力非常强。

    在此基础上,还要言之有物。太难了!!!

    八股文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承载。抛开四书五经这个考试内容,纯从选拔这个角度,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要求,那就真的是“文无第一”。作为科举应试的产物,不能被一棍子打死。

    再说,写得好的八股文也是有的。顺便略读了几篇推荐,感觉还是不错的。

    其二,明朝的翰林院

    翰林院之设始于唐,其先本内廷供奉艺能技术杂居之所。

    到了明朝,翰林院的规格陡然上升。作为士子来说,入翰林院就是平步青云,直接走到了皇帝的身边。

    明朝的翰林院,可以看作是高级人才的储备库。

    至于明代,翰林院规模,益臻崇宏,经筵宫、史官均归入翰苑,翰林院更明显的变成一个中央政府里面惟一最高贵的学术集团。这一个集团,与王室在在保有很紧密的关系。内阁学士,即从翰林院分出。

    翰林学士,并不负有行政上实际的责任,所以他们可以轻装上阵,对古今典章沿革,制度得失,恣意探讨。反正错了也没关系,探讨而已。

    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研究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国史大纲》(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aj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