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峡联想①

三峡联想①

作者: 梅美生活1 | 来源:发表于2023-08-06 19:50 被阅读0次

    国家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启动的第三年,我有幸在“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看到了镇馆之宝—列宾所画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此幅为布面油画,尺寸131.5X281cm , 因被围栏绳挡在4米开外,导致观感欠佳,但列宾运用光线、色彩明暗对比与构图所表现出的纤夫们的工作场景深深震撼着我,一群纤夫蓬首垢面,衣衫褴褛在阳光直射的沙滩上奋力地拉着绳索,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着。据说这是列宾在涅瓦河旅行时亲眼所见的惊人一幕,所以他便画下了他们。这幅画之所以为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就是因为纤夫们的表情与劳作无不透露着他们内心的心酸与悲苦。这也是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底层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后来阅读俄罗斯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宁的作品,看到了他在19岁时骗妈妈远游第聂伯河,为得是去寻找哥萨克人的历史遗迹,他上了当时只有犹太人才敢于掌舵的木料船,才得以有了强渡暗礁的历险记,那一截令人惊心动魄的描写全凭老天爷保佑,而他们把这看做是在出发前,舵手带领大家虔诚祈祷的仪式。布宁说过,世上没有死亡,曾经有过的、全身心投入过的一切都决不会毁灭。这好像在描述作者自己的人生信仰,布宁用脚步丈量着对祖国的热爱,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思考,他在社会制度的变迁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并坚定追逐自己的梦想。“只要记忆和爱还活着,就不会有别离和伤痛。”正是旅行让他找到了思想不被禁锢的自由灵魂,也正是他在法国定居后,文字成了他寄情予祖国的工具。

    我对于纤夫与舵手的职业是陌生的,对他们的了解仅来自学习时与文学作品的描述。耳边传来的船工号子声源于电视媒体画面,他们嘹亮的歌喉,悠扬有劲,主次分明,节奏由慢到快,似与激流奋勇拼搏,也似与心情合拍共鸣,见证团结力量的伟大。他们不怕艰难险阻的积极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打动着我。我的大脑不断在岸边接应者与暗礁险滩中前进的激流勇进者之间切换。这异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苦画面,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感觉,而这种力量,我又多从三峡大坝修筑前的一些照片得以了解。

    但随着我国拦河筑坝等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通航河道减少或水位上涨,深潭浅滩大礁石看不见了,据说,纤夫这个职业也渐渐消失了。

    伟大的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修建于1994年12月14日,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全长约3335m,坝高185米,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目前水库水位已过160米。

    而我,知道未来某一阶段必会去三峡一趟了却心愿,但心里牵挂的还是建坝前的样子。即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画中的三峡老样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从激流的速度上告诉了我们三峡水位的落差,从猿啼与万重山的描写让我们想象到了三峡两岸的生态与优美景色。

    可惜的是,我没有去过三峡;更可惜的是,我没有去过筑坝之前的三峡;最可惜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体验强渡暗礁的野趣了。这是不是很可笑,对于一个根本没有去过三峡的人其实无所谓收获与遗憾,但,因为我看到了介绍三峡景色的人,他们只不过泛泛而谈;我看到了自称漂泊的三峡移民,他们在建坝后的三峡水之上雨之中弹奏游子吟,他们结伴潜水寻迹水下故乡,他们认为自己是“无家可归”的游子,是永远也“回不到故乡”的一族。但现实中,他们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积极乐观一族,他们珍惜过往,热爱生活,这令我真心敬服。

    三峡之梦日复一日,从淡到浓,由郦道元、徐霞客、余秋雨等名人的文字继续接力刺激着我,由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白居易古人的诗句放大诱惑,还有一生23次过三峡,50多年画出3000多张三峡作品的著名风光画家黄纯尧之画。我被三峡一次次吸引,尽管我还没有去过,但已神牵意念了……

    今年五一假期时有幸拜见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乐山大佛,因为缺乏远观(据说在对岸的肖公嘴看最合适),心生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是绝妙的表达。

    仰俯完乐山大佛后,急匆匆与旅行团汇合赶路时,竟发现了建于公元10世纪,位于凌云九峰之栖雪峰巅的东坡读书楼,一根细绳横悬在台阶口告知游客关闭游览,这让我一仰二仰三仰东坡读书楼,近在眼前却未能抵达。于是驻步在蜀中名楼—東坡楼上台阶之口拍下一张照片慰籍自己。

    回来有闲欣赏照片时,看到石碑介绍“东坡楼收集了与苏东坡東坡相关的碑刻、典章、字畫等。东坡楼环境优雅,远眺三江,近听梵音,修竹茂密。楼前有洗墨池、清音亭,传为苏东坡洗笔、抚琴、听涛之处,传说众多。游览期间,發古之幽思,其味悠远。”不由再次叹息,愿下次能补上蜀地游两大遗憾(另一憾为峨眉山上未见猴)。

    最近读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再次被其中的三峡片段所吸引。苏洵年近五十接到朝廷圣旨,于是携两爱子,已中进士的苏东坡一家与苏子由举家东迁进京开封。他们意气风发,“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一路兴致勃勃,吟诗作对,选择的水路即为三峡路段,上船地点为嘉州,即今天的乐山。

    一百二十多里的长江三峡,虽风光壮丽,但对旅客而言,却是险象环生。(接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峡联想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ew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