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月
昨天汇报后,陈丽教授为我们的课题做了详细而精彩的点评。根据专家点评,我对课题有了新的思考和修正。
一,题目,暂时定为:基于学的小学生思维可视化的实践研究,后期结构图修正后,再根据结构图给课题重新命名。
二、原表述为路径,根据专家建议,可写修改完可视化支架。可视化支架原来有七个,第一个“可画”与第二个“可理”大同小异,二者可以合并,还用“可画”这个词来代替。
分清支架与支架的区别和界限。界限清晰,支架的使用才更科学。
三,提升拔高。如果只是做一个课题,可以在平面上研究这六个支架。如果要提升品质,需要深度研究。比如画,怎么画,分析思维。比如做,如何小步迭代,比如述,换成“说”字,如何说,总分总还是什么,先肯定再建议,共性、社会性的话语怎样。再如,可用,引用支架是什么,用的固式和结构是什么。如何呈现创新性,复杂性和严谨性。
四,要体现成果形成的过程。每个时间段,工作室今年研究什么,明年研究什么,每个时间段现成果形成的过程。
五,提炼出来结构化成果。绘制结构框架图,让课题路径、成果形成都很明确。
六,评价,分成进行,比如用一种支架进行思维可视化可以设置为第一层,用两种以上支架进行可视化思维学习活动可以设置为第二层。有思维创新、行为创新的设置为第三层。
七、结果化过程,不能只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建构,要表述更深层次些,比如,达成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目标。
八,保障。要有教师思维可视化的支持,比如让学生思维可视化,首先要让教师学会、理解、运用思维可视化,这是保障小学生思维可视化的重要依据。除此以外评价、制度等等都要体现出来对学为中心的思维可视化的有力保障。
今天凭着印象,复盘以上几点。还是有点粗略,改天与工作室成员聚集一起,一步一步细化,真正的脚踏实地的把这个课题研究做起来,用起来,研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