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风一样的妈妈
在毅的印象里,很小就坐在妈妈的自行车上到处游走。妈妈骑起自行车来如风一样,她在后座上安了一个带靠背的座椅,冬天还垫一个厚厚的棉垫子,让他坐得舒服一点,一条“安全带”牢牢地把他固定在座椅上。他坐在上面,跟着妈妈去公园,去姥姥奶奶家,去商场去聚会,还去图书馆。
他的妈妈爱看书,每过一两周就会去图书馆还书,再借回两三本。跟幼儿园别的小朋友的妈妈比,他的妈妈不算年轻,瘦瘦的,两只大眼睛总是温柔地看着她,在毅眼里开朗幽默,会跟他说好多好玩的事。
图书馆初印象
记得第一次去图书馆是一个周末,他还在上幼儿园,一大早坐着妈妈的“专车”来到图书馆。从外面看,图书馆很大,有四层楼,前面有一个空旷的广场。造型像个艺术品,它的房顶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平与平常的楼房大不相同。进了里面,一楼是少儿区,二楼是成人区,三楼是报纸杂志区,四楼就是古书区了。
进了一楼少儿区,有很多小孩子在那里看书,这里有好多的小凳子,还有沙发,随处都有座位。这里的书架都不高,便于孩子拿取。他四处看看,很多家长在陪着孩子看书,一个带着厚厚眼镜片的小姑娘,五六年级的样子,自己拿着厚厚的书躺在沙发上,翘起二郎腿,津津有味地看着。还有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站在书架旁整理书籍,他们都是志愿者。
这里不是特别安静,有轻微的说话声,可以听见旁边的妈妈讲故事的声音,小孩子说话的声音,奶声奶气的。妈妈给他选了一个绘本,都是好看的图画,他便坐在椅子上听妈妈讲故事。
二楼有更多更高的书架,那是成人区,妈妈给他选了几本书,就去二楼选自己读的书。跟在妈妈身后的他多么小啊,和书架相比,他还不及三分之一。他看到那么多人坐在那里专心的看书或者写字,很好奇这书里有什么好东西,把这些人都吸引进去。
阅读有倦怠,美食来加持
妈妈会在睡前跟他讲借来的绘本故事,有时候也会给他放手机故事,但是他喜欢听妈妈讲,听着熟悉的声音他很享受也很放松,这段睡前好时光让他爱上了听故事看绘本。
可是图书馆毕竟不是游乐场,又不能高声说话,对于四五岁的毅来说,不太好玩,相比起来,图书馆门口的小吃摊更有吸引力。
那时没有疫情,小吃摊很红火,有烤冷面、烤面筋、冰糖葫芦、煎饼果子、麻辣烫,闻着香味毅就走不动了。妈妈平时很少让他吃的,毅便磨着妈妈:“我想吃一碗烤冷面。”看着他垂涎欲滴的样子,也为了鼓励他来图书馆的兴趣,妈妈便在回家的路上买来俩人一起解解馋。毅捧着盒子,他吃一口妈妈吃一口,满足地回家了。那时他感觉妈妈也是小孩子,也喜欢小吃,他们抢着吃真香啊!
有了美食的诱惑,冬天下雪也依然风雨无阻。他们下了公交车还要走一段路,雪花洋洋洒洒地飘下来,马路上的车都开得小心翼翼,他们一路欣赏着雪景,呼吸着新鲜空气,庆幸没有待在家里。
图书馆半日游——偷得浮生半日闲
后来他认识了字,开始自己看一些绘本,然后就是字多一些的书。他们每隔两三周就来个“图书馆半日游”,先各自选好几本书到二楼的老地方——沙发里坐着看书,在书中浮游半日直到中午肚子饿,在回去路上买串糖葫芦或者俄罗斯蛋堡完美收官。
从第一本厚一点的小说“小海蒂”开始,毅开始喜欢读书了,尤其是长一点的故事类。他认识了淘气可爱的埃米尔,智慧冷静的福尔摩斯、聪明热心的皮皮鲁、鲁西西和神奇的罐头小人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14892/8f398442223d82f8.jpg)
共读一本书
读书给了他不一样的世界,他从来不愁在家里没有事做。无聊的时候,随手拿起一本书,和里面的人物同悲喜。尤其是三毛的那本“撒哈拉的故事”,成了他和妈妈睡前喜欢共读的一本书。
他知道了有一个叫做三毛的“俗世奇人”,她把骆驼的头骨摆在房间里当陈列品,她和一个叫“荷西”的男人在沙漠里生活,经历了种种好玩的事情。毅的妈妈也惊讶:这可是我初中才读的书,你现在自己你可以和我一起看了!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阅读就是灵魂之间的对话。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不一样的回忆,如果可以,让孩子的回忆中有一个位置给图书馆吧,和伟大的心灵交流,做个幸福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