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克服自卑,阿德勒心理学指出原因在于过强的自我意识,告诉我们,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
我们把这句话分解为三个部分,在日常中有意识地训练。前面的笔记中,已经讲了训练的第一项内容自我接纳,第二项内容信赖他人。
今天讲第三项训练内容:贡献他人。
之前讲到,防止自卑,应该将周围的人看成是伙伴。贡献他人是指,对伙伴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要注意的是,贡献他人并不是自我牺牲,并不是舍弃自我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手段。
这种贡献,既包括业绩、任务量这类能看得见的贡献,也可以是鼓励、支持等看不见的贡献,总而言之,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就可以。
有这种主观感觉,就意味着你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认可自己的价值,这样便不会寻求他人的认可,不会再自卑。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我接纳、依赖他人、贡献他人,这三部分内容,它们之间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回路: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信赖他人”;
正是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贡献他人”;
也正是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更好地做到“自我接纳”。
他认为,人际关系不顺利,真正的原因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信赖他人和贡献他人,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这个观点与认知心理学殊途同归,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存在着种种不合理信念,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三类: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阿德勒讲的其实就是“过分概括化”。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自我接纳、依赖他人、贡献他人这三项内容,是每一个人的毕生功课,将贯穿人的一生,通过持续努力,最终实现两大目标:一是自立,二是与社会和谐共处。
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人首先要进行心理建设,要有两大意识:一是“我有能力”的意识;二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其中,“我有能力”的意识,支撑“自立”的目标;“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支撑“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目标。
所以的这一切,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贡献。阿德勒认为,幸福即贡献感。
看到这里,相信你不再认为这是一句鸡汤: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认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的加以实践。
知道了如何克服自卑,我们终于可以轻装上阵奔向幸福了。明天的笔记,讲述的是阿德勒心理学,关于如何追求幸福的内容,也是整本书的最末篇。
今天的笔记就到这里,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