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之歌》是捷克斯洛伐克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的作品。
先后发表了《裙兜里的苹果》 (1933)和《维纳斯之手》 (1936)两部诗集,塞弗尔特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尽管这些诗中还残存着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痕迹,但是诗人已不甘心于孤独和囿于“自我”,而是在自己心中重新燃起了对童年和对故乡的美好感情。一九三六年后,由于纳粹德国的威胁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诗人的祖国处于危难之中,这大大地激发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他成功地创作了《别了,春天》(1937)、《把灯熄掉》(1938)、《鲍日娜·聂姆曹娃的扇子》(1940)、 《身披霞光》 (1940)和 《石桥》 (1944)等诗集。其中《祖国之歌》被认为是塞弗尔特最优秀的爱国主义诗篇。其他几部诗集也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捷克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讴歌和赞颂,唱出了当时人民的共同心愿,同时也起到了教育和动员人民起来抗争的良好作用。一九四五年,诗人的祖国获得解放。在国家总工会机关报《劳动报》任编辑,主编文学月刊《花束》,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了诗集《泥盔》 (1945)和 《浪迹江湖的穷画家》 (1949)。其中《泥盔》是他爱国主义抒情诗集中最好的一部。在这一诗集中,诗人热情地讴歌了英勇的人民,欢庆祖国的解放。从一九四九年起,塞弗尔特成为专业诗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