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阅读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的阅读量大幅下降。并不是说阅读力降低,而是人们愿意给予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随着时间流转,人事更替,曾经读过的书,我们忘记了经典的话语,忘记了故事的经过,忘记了作者的感悟,读书究竟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深远持久的影响? 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变成了你自己。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是选择如何度过这一段生命时光。 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桌很调皮,总是不喜欢学习。有一次她问老师“老师我每天都背单词可是我第一天背下第二天就忘了,背单词还有什么用呢?”。当时老师的回答是“这就好像你用铅笔在纸上写了字,虽然你用橡皮把字迹擦掉了,可是纸上总还是有点痕迹的吧,至少上面有你用力的印子了。” 初中时老师考察课本背诵情况总是十分严格,默写错了一个字就要重抄一遍。有时候我想要偷懒,就会假装不服气故意问道 ‘’老师你让我背这么多东西,但是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背它还有什么用啊,写作文又用不到。‘’ 老师总会说,‘’你现在先不要管这么多,你只要背下来就行了,意思你慢慢就知道了。‘’ 后来慢慢地,我确实理解了许多当时背过的很多古文,但是它的具体内容哪句下面是哪句,我怕是又忘却了。我记得她给我讲过许多写作的手法立意的技巧,让我背过许多大家的文章,还让我一遍遍地模仿别人写过的片断,甚至限定我在一段时间里只准用一种手法写她布置的作文,或者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描写同一件事物。我曾经很不解,问她考作文难道还要考填空背诵不成,学校里老师才不管我的手法叫什么名字呢。但是现在,我却是由衷地感激她的做法。诚然我已经忘记了她讲过技巧和手法,也忘记了当时背过的许多文章,记不清曾经读过的许多书目,但是这样的积累却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写作风格,改变了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有时候甚至会脱口而出一些句子,细究下来能看出不少影子。 回到这个题目上,我想很多书如果只读一遍的话,可能读完了就会忘记书中的内容。但是读书时的思考与感悟却会留在脑海里,读书时某段的韵律会深深刻在记忆里。 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译成现代口语,大致意思是: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这便是记忆的沉潜。 八月长安曾在《橘生淮南》里说过: “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孤独的星球,很多的时候,读书其实没有什么太大指导意义,不过就是发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比你倒霉或者出色的人有的是,不会觉得太孤单。 如果有时觉得困惑,有想不通的事情,不跟朋友交流怎么办?书里面会有答案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不孤单。而且,前人的经验的确很多值得借鉴。 看书的好处就在于书中的道理比那些婆婆妈妈的家伙讲的道理深刻简单得多。 其实很多时候读到这样让你有共鸣的句子,往往在兴奋的同时也觉得疲惫。你好不容易零零星星积聚到些微灵感,蓦然抬头,却发觉前人早已将之发扬光大,做得好过千倍万倍。 我们被日常生活琐事逼迫出了一点生活智慧,这并不假。只是我们想尽办法去阐释和描绘的的东西,前人早就把它说的通透,没有发挥的余地了。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空前绝后。” 书看多了之后,你会发现,即使你记不住那些道理和内涵,但它也会在你的记忆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些书中所传递出来的思维,将会对你的一生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获得信息和知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取得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能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滋养心灵变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只有付出时间和经历的阅读才是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