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医门推敲》叁——第一章藏象学说(续)——第一节 六腑——胆

《医门推敲》叁——第一章藏象学说(续)——第一节 六腑——胆

作者: 张胜兵助理 | 来源:发表于2023-06-18 17:11 被阅读0次

第一章藏象学说(续)

第一节 六腑

首先,何为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腑”有月字旁即为人体内之腑,去掉月字旁乃住宅之府,如李府、张府,此为居住的地方。而有“月”旁的“腑”,是人体内能够容纳某些器官的府宅。腑,府也。府有库府之意,是藏物之所。《说文解字》中说:府,文書藏也。又《玉篇》:府,聚也。藏,貨也。我们在研究汉字的同时,想要深刻理解它的意思,可从《说文解字》、汉字的构造、组成先分析它,再引申到中医学里面。

六腑具有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灵枢·肠胃》中有六腑传谷之说,饮食入口,通过食管入胃,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下传于小肠,经过小肠的受盛化物、分清泌浊,其清者,由脾吸收,清乃精微物质,传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给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需要;其浊者,是指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液经肾的气化,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饮食在吸收消化过程当中,胆所贮存的胆汁不断地注入小肠,促进饮食的消化和吸收,而三焦是津液输布运行的通道,津液经三焦而输布全身,而发挥其滋润和濡养作用,饮食进入体内到体外,必须经过七道关隘,《难经》称为七冲门,“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清·叶霖《难经正义》中注释:“冲者,通要之地。门者,户也。……唇为飞门者,飞,古与扉通,扉,户扇也。盖齿为户门,唇为之扇,故曰扉门。《灵枢·忧恚无言篇》曰∶“口唇者,音声之扇也”,此即其义。会厌为吸门者,会厌为物之所会聚,又能掩闭,勿使误入也。吸者,吸纳处也,言为五脏声音之出入,呼吸之门户也。胃为贲门者,胃能聚物如仓廪,故曰太仓。贲,犹奔也,贲门在胃上口,言物入于胃,疾奔而下太仓也。胃之下口接小肠处曰幽门,言深隐之地,与上下出入至远处也。大肠小肠会为阑门者,会,合也。小肠之下,大肠之上,相接处分阑精血糟粕,各有所归也。下极为魄门者,魄门即肛门也。魄,古与粕通。……言食饮至此,精华已去,止存形质之糟粕,故曰魄门也。此七者,皆食饮出入,冲要之道路也。”七冲门中任何一门发生病变都会影响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故七冲门在人体消化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六腑要完成受盛、传化水谷的生理功能,依赖其虚实更替,通降下行的特性。如《素问·五藏别论》中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如果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饮食的受盛和传化,就会出现不同的病症,如胃腑不得通降,则会出现痞满、便秘,气机上逆之时还可以导致呃逆、呕吐、口气、口臭等,这就是胃腑通降失司产生的病理现象。如膀胱通降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癃闭,这个时候需要气化膀胱,可用济生肾气丸。如胆腑出现通降失司,可能会出现口苦、肤色泛黄;有些会见于少阳症,如口苦、咽干;有些会见于黄疸,这些是胆汁上泛,胆腑不利引起的疾病。

一、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位于右胁,附于肝之短叶间。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胆内贮藏胆汁,古人认为胆汁精纯,所以胆又有中精之腑、清净之腑、中清之腑的称谓。《素问》中说:“胆者,中精之腑”。《难经·三十五难》说:“胆为清净之腑”。《中藏经》和《千金要方》则称胆为“中清之腑”。胆的形态结构和其它五腑相似,皆属于中空有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但又因内盛精汁,与五脏的藏精气的功能相似,且与饮食水谷不直接接触,只是排泄胆汁入肠道以促进饮食的消化吸收,所以又称胆为奇恒之腑。胆和其它五腑有不一样的地方,而有一些地方又和五脏有一点类似,如胆它藏精气,藏胆汁,所以它叫奇恒之腑。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的正常消化。此外胆还有主决断的作用。胆汁来源于肝脏,是肝之余气凝聚而成。《东医宝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说明胆汁的生化来源而言,胆汁来于肝。胆汁形成以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加以贮存,贮存在胆腑的胆汁在肝的疏泄作用下,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所以说肝胆功能的正常,胆汁分泌排泄就正常。如果肝胆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排泄功能障碍,就会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情况。若湿热蕴积肝胆,或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出现的黄疸。胆气以降为顺,如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就可以导致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情况。同于西医所讲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称肝胆之气横逆犯胃。

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对事物进行判断做出决定的机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这个“中正”是指处事不偏不倚,刚正无私的意思。由于肝胆相表里,肝为将军之官,而主谋虑,但要做出决断还要取决于胆。《黄帝内经·奇病论》:“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可以防御和消除某些不良情绪的影响,以维持控制气血功能的正常运行,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重要的作用。胆气豪壮之人,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产生的影响不会很大,即便有影响,其恢复也很快;胆气虚怯之人,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时,易形成疾病,会出现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异常的病情。在中医脏腑辨证中,将其归为心胆气虚型,代表方剂为安神定志丸。张景岳在《类经·藏象类》:“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勇敢有决断,不仅仅与肝相关,还与胆的关系也很大,肝胆相济方主决断。

(一)胆的主要生理特性

1.胆主畅达舒展

一般认为胆为阳中之少阳,秉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生之气,与肝气具有同样的生理特点,也就是主升发,主疏泄,以调畅气机,肝胆之气协同作用,共同疏泄畅达,共同调节和控制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所以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说: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说明十一脏腑皆取得胆的升发之气,才能有生机,这种升发之气有如春天少阳之气一来,则万物生长。胆气升发,各脏腑之气才能生机勃勃,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说:“胆主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说:“故十一脏皆济胆气以为和,经曰,少火生气以少阳,即嫩阳,为生气之首也”。所以历代医家都认为胆属少阳,其气主升发,故十一脏皆赖胆气方能发挥各自生理功能,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肝胆为表里脏腑,表里脏腑之气的运行趋向一般是相反的,相互制约而相互统一的,如脾气与胃气,脾升而胃降,相反相成,共同维持气机升降之枢纽,如肾气与膀胱之气,肾气主升,膀胱之气主降,相反相成,共同推动和调控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如肝胆之气同主升发,同主疏泄,则与脏腑之气的运行趋向相反相成的规律相悖,也不符合阴阳相反相成的逻辑思维,故将胆气的运行趋势归定为清降,其生理特性是主畅达舒展与肝气的生发相反相成,协调共济,共同畅达气机,推动和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分泌胆汁以助于消化,这些胆汁就随着小肠大肠清降,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它,胆气的运动趋势是一种清降,但是胆主畅达舒展这种气机,与肝相同的这种生气,生机勃勃这种春生之气,与胆汁下降要分别看待。

2.性喜宁谧。胆为清净之腑,性喜宁谧,而恶烦扰,恶邪扰,胆气不刚不柔,则胆汁得以疏泄,决断得以职司,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可出现口苦、虚烦、惊悸、不寐,甚至出现善恐、如人将捕之症状,这两种情况的证型,有的用安神定志丸,有的用温胆汤。

3.胆主勇怯。古人认为人的勇怯,与胆气的虚实有密切关系。《灵枢·论勇》:“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损肟失,其焦理纵,(骨曷)肟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由此可见“勇士”和“怯士”的不同是由于“胆满以傍”和“胆不满而纵”,按此说法,可以推知勇、怯不同,主要是胆气虚实所决定。

关于勇怯的问题,说个题外话。有这样一种说法:喝酒壮胆。有些不敢说的话,有些不敢做的事,喝点酒之后,他就敢说敢做了。酒入肝胆,喝多了伤肝,但是少喝点酒是可以壮胆的,这个是壮胆气,喝酒之后可以短暂性的将胆气壮实,将怯士变为勇士。但如果喝醉了,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其人发狂,见人就打,那就不是勇士了,就是醉汉。举这个例子,来说明酒能壮胆的问题。

下面讲一下有关胆有争议的一句话。《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有少数的人认为古代的汉字是竖写的,从右写到左,这个十一竖着写的时候,为“土”,于是认为凡“土”脏取决于胆。对于有凡土脏取决于胆看法的医家,他们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论据,来证明《黄帝内经》的原话是:凡土脏取决于胆。但主流还是认为是十一脏取决于胆。为什么是十一脏取决于胆呢?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如张志聪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间,能通达阴阳,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他在《灵枢集注·六节藏象论》中说:“胆气升,则十一脏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王冰认为:“胆中正刚脏,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东垣认为:“胆主少阳春生之气,春天少阳生气来,则万物皆生”。所以他在《脾胃论》中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故胆气春生,余脏从之”。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十一脏腑都要依赖于胆的生理功能来维持,如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故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程杏轩认为:“气以胆壮,邪不可干,故曰十一脏取决于胆”。当代的一些教授认为要理解这个问题,应该从上下文联系来看,上下文中指出,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四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无春之生,就没有夏之长,没有夏之长就没有秋之收、冬之藏,五脏与四时相通,然肝主春而不曰十一脏取决于肝,却言十一脏取决于胆,是因为肝为厥阴而胆为少阳,少阳正主春生之气,故曰十一脏取决于胆。因为阳主升,阴主降,而阳气的生发,又始于子时胆经,故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二)胆腑的脏腑辨证诊治

接下来讲一下临床当中与胆腑相关的常见证型、代表方剂、针灸处方。

胆瘀痰扰证:临床表现为惊悸不眠、烦躁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多因情志不遂,或伴随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头昏目眩等症状,多因精神受刺激或各种压力所致。病因病机见于痰热内扰,胆失疏泄。胆瘀痰扰证很多都与情志因素有关,如情志抑郁,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热互结,内扰心胆,导致胆气不宁,心神不安。另外胆气被扰,还可以引起人之勇怯情绪失衡,而出现胆战心惊的情况。也就是说胆郁痰扰证在临床症状上比较多见的,一个是失眠多梦,另一个是心悸胆怯,胆怯易惊。代表方剂为温胆汤,有疏肝利胆、清热化痰之功。全方主要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组成。在煎煮的时候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如胆郁痰扰化热,可以加黄连,称黄连温胆汤。穴位可取胆俞、太冲、期门、日月、阴陵泉、丰隆、大陵、神门、内关、百会、四神聪等,如有化热,取曲池、内庭以泻热。

对于胆腑病可再延伸几个:肝胆湿热与肝胆实火上炎,它们的代表方剂都是龙胆泻肝汤,但二者临床表现是有差异的。肝胆湿热证的病机是湿热郁积肝胆,疏泄失司,肝气郁滞,所以表现为右胁部胀痛,如肝气横逆,犯了脾胃,脾失健运,就会出现腹部胀满,胃失和降,甚至恶心、厌食,如果胆气上溢,可以出现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如果肝胆湿热下注,可以引起阴囊潮湿、或湿热带下,或皮肤病,如带状疱疹都可以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清肝利胆。组成是:龙车通黄山,当地卸柴草。龙(龙胆草)车(车前子)通(木通)黄(黄芩)山(山栀子),当(当归)地(生地)卸(泽泻)柴(柴胡)草(甘草)。常用穴位:太冲、胆俞、期门、日月、阴陵泉、丰隆、内庭、曲池。如果是热重于湿的情况下用龙胆泻肝汤,如果是湿重于热的情况可以用茵陈五苓散。

心胆气虚证,或由于禀赋不足,或突然受到惊吓,导致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进而出现的不寐、虚烦、胆怯易惊、舌淡、脉弦的情况。其病机: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决断无权,产生肝郁脾虚而失健运,痰多内生,扰动神明,心虚而神不内守,遇事易惊,神魂不安,多梦或不寐,易于惊醒,胆怯恐惧,心悸气短,怠倦、小便清长,或虚烦不寐,或疲劳,或头昏目眩,脉弦或脉弦细,或弱。代表方剂是安神定志丸。如果以不寐、虚烦为主,可用安神定志丸和酸枣仁汤进行加减化裁。取穴:照海、申脉、百会、四神聪、安眠穴、印堂、神门、内关、心俞、丘墟,来益气定惊、安神定志。特别要强调,要补照海、泻申脉,甚至仅仅用补照海和泻申脉就能对某些顽固的失眠多梦、不寐有很好的疗效。照海和申脉属于八脉交会穴的一组穴对,在灵龟八法里面亦有非常广泛的运用。

相关文章

  • 藏象学说-六腑

  • 《医门推敲》

    更年除烦汤 黄连3克 胡黄连10克 柴胡10克 银柴胡10克 地骨皮10克 生地15克 西洋参6克 ...

  • 2017-11-06

    【中医思想学健康】-藏象篇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特点 (一)胆 胆为清净之腑,主决断。胆与肝为表里。心为“君火”,...

  •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于体内之内脏,表现于外之表象, 五脏六腑与奇恒,以象测其生病理。 藏象学说的特点...

  • 中医入门课|0454期|藏象学说|六腑 胆(下)——胆主决断,吓

    肝胆相照,侠肝义胆。肝主谋略,胆主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蒋中正,字介石,中正之官。决断力。毛...

  • 【易学医学】

    医易同源可从藏象说起中医的藏象学说实由易学的爻象概念而来 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医者据爻象之理效法于人体于...

  • 藏象学说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

  • 藏象学说

    又回到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 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 这也是辩证的基础所在 由表及里,见微知著 治病如此,...

  • 《医门推敲》贰——早泄

    早泄 早泄是指男子在阴茎勃起之后,未进入阴道之前,或正当纳入,以及刚刚进入而尚未抽动时便已射精,阴茎也自然随之疲软...

  • 【耳雅堂教练共修】《黄帝内经》藏象学说--心20160418

    第二章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象不以质,以象为主,藏象,脏藏于内,质见于外,可阅者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医门推敲》叁——第一章藏象学说(续)——第一节 六腑——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ls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