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应试教育体系,我常想:我这一年到底干了什么?我成长了吗?我的价值提升了吗?
听了一期播客节目,对其中提到的一些认识深感认同。总结如下。
高中的评判标准很简单,成绩进步就是成长。
大学的评判标准也被做出了足够的定义。被社会世俗认可的成就有这么些个维度:绩点好,拿奖学金,有好的硕博Offer;在社团中扮演关键角色;在技术团队中斩获大奖,列出一大堆作品集;得到知名企业的实习/工作Offer。如何不能获得这些世俗认可的成就,也许可以通过艺术表演、远征旅游等活动来获得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经历,获得自我认知上的成就。
工作中的困惑可能会有这些:
- 这份工作是不是适合我?
- 这份工作还能不能给我带来成长与成就感?
- 如何评判自己是否在成长,成长了多少?
- 到底该去做些什么,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以便让自己在自己的心目中(自我认知)甚至是别人眼中(社会价值)变得更加“优秀”。
一个解决方案:
定期约不同的前辈吃饭聊天,这些前辈比你更优秀,并且是被你信任的。
他们可以给你
- 他的亲历者说
- 他之前踩过的坑(或他们鄙夷过的自己)
- 他对你所关注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这个新的观点可以作为自己思考的新的切入点(顿悟)。
当然同时,你自己也要一直保有独立与批判思考,因为他们说的不一定完全对。也许有些他们认为关键的选择节点并不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或者其中掺入了运气成分。
永远不要相信老人写的回忆录,因为他们会选择性地回忆过去,只留下筛选后的内容。于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抉择看起来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但是他们的经历,依然可以作为你决策的基础。
另外,其实他们不能给你具体到“下一步该如何做”或者“你应该如何去看待一个问题”的建议,几乎不存在所谓“人生导师”的角色,更多的是自己一个又一个的“顿悟时刻”。某个前辈说的一句话,一次不经意的“提点”,会令你觉得这句话太有共鸣了,太崇拜这位前辈了。你要自己抓取这些“顿悟时刻”,而这些“时刻”是自己选择的,因人而异,再根据自己的经历做出适用于自己的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