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的信息是更单一了?还是更多元了?
本质影响因素其实没变,你主动,则多元,你被动,则单一。
如今我们刷抖音,逛淘宝,看知乎,今天看了瘦小腿视频,明天各种健身器材,健身设备推送过来;
今天回了一条怎么选书问题,接下来一个月都能收到与挑书有关的问题邀请。
故而大数据的推送方式很简单,规律发现后我们要学会使用,而非被它所奴役。
比如你想考个证,网上一搜索并留一个联系方式,接下来几天便会有各种辅导机构电话打过来,这时候顺口一问与考证相关的信息,说的要比你自己查询总结的全面且新鲜。
所以就互联网本身带给我们的是极大的便利性,就查询信息的初衷来说。
那么如今我们顾虑的本真不是互联网太主动,而是我们自己太被动。
抖音一刷2小时,不知不觉;
淘宝一逛1小时,恍恍惚惚。
结果是知乎大V一篇逻辑清晰的长文,看不了10分钟便跑神儿了。
碎片化的时间消磨容易让人不能心定
都说守得住寂寞,才能耐得住长远,如若连10分钟的心静都守不住,又何来长远?
无论从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性来说?还是带给别人的诱惑来说。
这都是一个比过去更容易成功的年代,关键在于你的站位。
偷懒是人之本性,但战胜本性也是人的另一种本性。
其实不光互联网线上信息爆炸,就线下读书我们也该弄清楚到底是你在读书?还是书在读你?
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你会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里找到一个人的影子,忽明忽暗,那便是另一个你了。
一个人内心之丰富,以至于你可以在每本书中都得以找到一个影子,或明或暗罢了;
一个人的内心之贫瘠,以至于没有一个作者来开灯,你甚至都不知道你还有影子。
那么如何能不让信息所左右?客观理性有选择地吸收内容呢?
方法论有三:
一、 环形多角度思维。
以《香蜜沉沉烬如霜》里的男二来说,骗女主,杀其父母……这种剧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博得观众的喜爱,但就因为编剧给了我们一条男二的故事线,我们会从男二的生活背景下分析他的所思所想,从男二的角度去看他的行为就变得可以理解,甚者是支持的了。
二、 纵向拉伸深度思考。
美国有个统计分析:就年轻人一代,黑人的犯罪率比白人的犯罪率高,数据确实属实。那这样是否可以推定黑人本身就比白人易怒?黑人的生存环境压迫导致他们更容易犯罪?但向前追溯20年会发现,那个时候是黑人的婴儿潮,也就是样本取样黑人就比白人多。
三、 批判性思维。
清华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就对清华学子说,要用批判性的思维看你们所接触的东西。即要敢于刨根问底,敢于问为什么,敢于说不一样的。
那么问题是我本是我?还是环境塑造我?
我目前的答案是,我本是我,环境帮我找到我。
不同的是愈主动,我愈全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