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火了,彻底火了。
它的火,除了尺度大,可能还反映出了人们普遍不肯接受的事实。
这部剧前两集,就显示出了它巨大的野心:
它不想本本分分得做一部热播剧,而是想成为主旋律作品的里程碑,
它也不想塑造反腐斗士的形象,而是想为普通吃瓜群众提升一下政治认知。
本剧一开始就给各位看官来了个下马威,小官巨贪,副市长出逃,一帮老戏骨演起了政治新闻。
想想还真是有点小激动呢……
满冰箱、满卧室墙、满床的钞票,多么壮观,吃瓜群众一下对2.4亿人民币有了直观的感受!
震撼了,过瘾了之后,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到底多少钞票才能填满一颗空虚的心?
一分都没有花掉的2.4亿,到底意义何在?
侯勇一句“穷怕了”的台词,刺伤了多少凤凰男和逆袭屌丝的心啊。
本已经鲜衣怒马了,可是一句话又被打回了原型!
穷,不是罪,但它是确实的恶,足够扭曲并毁坏一个成长中的灵魂。
没有真正贫穷的人,不能理解穷带来的不安全感,就不能理解囤积欲,也不能明白贫穷造成的目光短浅和心灵的限制。
尤其是幼年的贫穷带来的是终生的烙印,抹都抹不去。
吃炸酱面,骑自行车,真不是贪官的障眼法。而是他的习惯,是他们的心安理得。
以贫穷的姿态活着带给他们的是安全感和熟悉感。
别说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拘谨不安,就算是买了大观园,她也做不了贾夫人。
老百姓不要咒骂那些贪官的贪得无厌,换做你不一定比他更节制。
没有填饱肚子的孩子,奋斗来得更实际,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不可能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没有那个需求,也没有那种想象力。
所以出人头地后,他不索取又想干嘛呢?
用越来越多的钞票去填充那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深坑。
一个平穷家出身的孩子,看到过父母因贫穷带来的不堪重负,他看到过周围的人因贫穷而失去尊严,他自己对贫穷有着切身的体会和记忆。
钱只能解决物质上的窘迫,解决不了心灵上的缺失。
有人评论说《人民的名义》中的贪官都是泥腿子出身,是不是编剧和导演的价值观有问题。
我觉得不是别人价值观有问题,而是这些人的智商有问题。
知道为什么穷养儿,富养女么?
穷养儿为了让因缺乏而男人奋斗,富养女是为了让女人不缺乏而不轻易被物质诱惑。
健康成长起来的官二代或富二代,自小没有缺失感和不安全感,对金钱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和本能。
自然比泥腿子出身的官员对贪腐的抵抗力大一些,他们对高尚的东西追求也多一些。
应了马克思的那句老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和个人一样。
不信邪的看官们,可以翻开史料瞧瞧革命家有几个是泥腿子出身?
中国改朝换代那么多,有几个是泥腿子成功?(数来数去也不过是刘邦和朱元璋两个)
所以身为草根出身的人,要看清现实。
不要以为赢得与物质窘迫的斗争后就完事了,奋斗十八年能够别人喝上咖啡就功德圆满了?
不,离胜利还远着呢,要时时刻刻与心理窘迫作斗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幸福才是奋斗的目标。
不单是为了成全自己,也是为了后代免于这种心理斗争!
长按关注懷度日课,一起塑造性感的大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