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话,总会更多一些情愫,看电影不叫“看电影”,而叫“望电影”。同样的,柳市电影院不叫柳市电影院,而被称作包宅电影院,正是乡土情结和积习的缘由。望,指每月十五,一月仅一次,并非日日有;望,遥远而有期盼,十分难得。因此,“望电影”比“看电影”更让人心生期待,倍加珍惜。
电影院,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历史。柳市,也是如此。记忆中最早的柳市镇政府,也称柳市区公所,设在后街文昌巷里。那时候的电影院就在500米开外,礼堂式的建筑风格,小拱型的售票窗口,长条凳的观影体验……那是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辈们的情结。在秋天的某个傍晚,父亲悄悄驮起小女儿说:“别告诉你阿哥,我带你去,望~电~影!”
后来,柳市镇政府迁至东风路建新巷,属包宅村,电影院也跟着搬迁到了育英北路。三十多年来独此一家,集聚了“70后”一代人的情怀与记忆。直至上了高中,望电影仍是件稀罕事儿,一是那时候的电影脚本确实也不多,二是那时候中学生的零花钱几近于零,根本不舍得去买电影票。 所以,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逃票去望电影。一起逃过票的小伙伴也因此结下了战斗友情,成了此生挚交。当时,四个人的零花钱终于攒出了两张电影票,怎么混进电影院已经忘了,什么电影也没记住,只记得四个人挤在两个位置上,紧张而激动。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要过现场的查票关,查票大叔的手电筒,如今想来还是让人心悸不已。熄灯的影院如深海般黑,手电筒如海上的灯塔镭射而来,银色光柱的瞬间笼罩,让人犹如被施了魔法一样不能动弹。
幸好在逃票的环节中我们已有过预设,一旦开始查票,其中两人就开始打游击,装作尿急的样子起身外挤,躲过查票员的一路前来…… 观影感受早已忘光,逃票的惊慌与窘迫却记忆犹新,每每忆起每每烧脸。也自打那次以后,狠下决心要做一个买得起电影票的人,从此开启18岁堂堂正正的人生。
2004年,柳市镇政府迁至柳青路,柳市文化中心同样“阵容”强大,市民可尽享文化盛宴,也再次印证了政治与文化相辅相随的关系。各家电影院也随着城市的发展遍地开花,跨银幕小剧场、坐看躺看、2D3D5D各种体感,看电影成为了小青年的随手家常,再不稀缺。只是可惜的是,再也没有人说,我们一起去“望”一场电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