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配获得爱
因为缺爱,所以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认为是自己不配得到爱。当一个人对自己好时,觉得自己不值得,为了不让对方觉得你不值得丑,你就会想方设法的对别人好。
2.回避型人格
缺爱的孩子非常容易形成回避性人格,遇到问题或者重大选择时,常常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想不到解决问题就战术性回避,害怕被伤害,营造高冷人设。
3.患得患失
心思敏感,常常对方不经意间展现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聊天时随口一说的话都要在心里留下印记,思考这些微变化是否与自己有关。
4.不相信爱情
一边期待爱情,一边又远离爱情。因为缺爱,所以不对任何人任何事抱有期待。
5.只要付出就要求有回报
自己对别人好一分,就需要别人还一分,半分也行,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寻找对方对自己好和不好的证据。
6. 懂事
喜欢的东西不敢说出口,不敢对别人提出任何要求,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别人不善的目光。缺爱的人都是自给自足,不想欠别人的。
7.少年不得之物,将困扰一生。”
小时候没有得到的,长大以后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就会控制不住地买。尽管并不需要,也并不是非常喜欢。
如何走出缺爱的创伤:
有人说,缺爱和自己过去的经历有关。我不觉得我是一个缺爱的人,但这七条我都占了。
18岁以前,不愁吃穿住行。18岁以后,意识到自己是个大人了,法律上已经有了独立的能力,所以尽管知道学习依旧是我的首要任务,还是分出1/3的时间去兼职,只是想,我少花一点,爸爸妈妈就多花一点,虽然很久以后,我的这种想法并没有被认同。
毕业以后,我换了三份工作,都在家附近。大部分打工人在租房、交通、饮食上的烦恼,我都没有。
这样看起来我不是一个缺爱的人,但其实,我总是缺乏自信,尽管我的姐姐,我的朋友总说我很优秀,喜欢的东西都很文艺,能耐得住枯燥。
“你这字写的像小学生写的,你妈妈没上过学都比你写的好”,“你怎么连个四级都考不过,就这还考研”,“你不尝试怎么知道不行”,“就你这样的啥也考不上,会老家种地吧”。
在父亲眼里,我好想什么都做不好。我知道他是盼着我好,冰冷的语言只是为了激励我。可是这写话每每在我想做好一件事的时候出现,“算了吧,你不行的,不开始还能说骗自己,一旦开始失败了还得被奚落。”我从没想过成功的可能。
因为我不够好,一事无成。有不错的男孩子向我表白,我都会想:“他到底喜欢我什么呢?”等我有了漂亮的工作,再去谈恋爱吧。
一年又一年,明明最适合试错的年纪,我选择了最不会出错的生活方式,胆小又懦弱。
那些被爱的人,往往是不缺爱的。缺爱的孩子们啊,不要再执着于过往,彻底放下也不是瞬间的事。
我们可以慢慢得从过往的执念走出来,关注自己的体验,对于打击我们自信的人,可以先进行物理隔离,保持空间上的距离让自己的心态能得到喘息。
将目光更多地放在现在的我要怎么去爱,以及期待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修正那些不好事的,先学会爱自己,再去爱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