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一件小事。
两三个月前,我和李先生在小区附近的一家理发店,办了一张会员卡。
之前我们并没有在那里剪过,当时李先生是图方便,而且觉得服务态度还算好,就办了一张。
当时办卡的时候,一个小孩,就叫员工A吧,先给我们讲解了办卡规则。
我俩都清楚地记得,他说的就是充300元,免费送两次剪发。这我们才决定办卡的,况且离我们住处并不特别近。
可是办完卡了,李先生和朋友俩人也剪了头发,这时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提示卡里消费了一笔。
我们询问怎么回事:因为免费送两次的话,我们这次是不消费卡里的300块钱的。
员工A先是否认,后来一直支支吾吾。
一旁的剪头发的员工B,就帮着解释说,员工A不懂,给说错了。
我们并不想纠缠。但还是有些生气。这种信口乱说、毫无诚信的态度,让人觉得很不靠谱。
后来我们俩又各去了两次,感觉剪的也是越来越一般。期间,李先生一直抱怨说,卡里钱用完,就再也不去那家了。
02
前两天,我又去了一次,门上贴了一张A4纸,手写几个字:今天休息,明天营业。
因为没写日期,我想确定明天是不是有人。想起之前办卡的时候,加了员工A的微信。
信息发过去,发现需要朋友验证:对方把我删除好友了。
我又添加了他,就是想问一句。他问了我是谁,我俩在微信聊了几句:
员工A:我早不在那干了。
紧接着,他又发了一句:你吃饭了吗姐?
看到这句搭讪,我打了个问号,没回答他。而是直接问了一句:你现在去哪工作了?
其实,我看似多余问的这句话,就是想了解一下理发店里的年轻人,换工作都会去哪儿。因为我知道,他们很多都是九零后甚至九五后的外地小孩,常常仅是初中毕业。而且,理发店员工的流动性也很大。
归根究底,我就是想积累一点写作素材。
谁知,那孩子发来一句:
在你心里呀。
这时候,李先生就在旁边,我拿给他看。他看了之后,还跟我吵了几句,我再怎么解释,他都不信。
作为一个法律人,他认定我有某种不良“行为倾向”。这个以后再详细写文章。
03
我就没再回复,直接删除了微信。
员工A的做派,其实社会上并不罕见:
小小年纪辍学,来异乡城市打工,融入社会,并没有多少人会手把手教他,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什么是职业精神。
往往在一个并不那么严谨、朴素、正面的环境里,花花绿绿、乱七八糟、轻飘飘的东西,很容易影响年轻人看待这个社会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我换位想了一下,他问我是谁,我说是某理发店的会员顾客。也许,他认为我就是故意找他搭讪的呢。
尊重这个东西,只有自己有着清醒的自重,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就像初入社会的年轻姑娘,一定不要在男人的酒局上喝得醉熏熏。
融不进去的圈子,不要舍弃脸面强融。
有讨好型人格的朋友,要先懂得足够尊重自己,才可能吸引更多真心相交的朋友。
04
言归正题。
这个故事还没结束。第二天晚上,我又去了那家理发店。
店里亮着灯,没人,我喊了两声。出来一个小伙子,嬉皮笑脸的。
他说:理发师出去了,他自己不会剪。
我问:大概什么时候回来?
他说:我也不知道。
我问:昨天就是没营业,今天又不在,怎么回事。
他还是一句嬉皮笑脸的“不知道”。说着就又进了里屋,剩下我站在门口。
我心想,顾客上门了,就不能打电话问问啥时候回来么。而且开门做生意,干啥去出门前不应该跟店员说清楚么。
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没有把理发店当成自己的事业哪怕是饭碗在做,二是缺乏职业精神,欠缺正确的做事态度和方法。
我本来想打电话问问,又心想算了。
回到家跟李老师说,又坚定了他退卡退钱的念头。
05
说说我的另外一个理发店体验。
楼下新开了一家理发店,那天晚上之前的理发店没人,我就来楼下这家体验了一下。
店里很干净,前面有一个男士在剪,我坐在旁边等。
我看到门口放了一个手写的白色电子广告牌,应该是白天放在门口的。上面写:
周一至周五,早上九点半到晚上五点,老人剪发一律10元。
看到这个,心里有被暖到。又觉得店家聪明。
这店开在小区旁边,帮忙看孩子的老人又多,在理发的空闲时间里,优惠帮老人剪发,很容易赢得好感。而且,这样的店回头客很重要,这种富有人文态度的小小营销举动,就很打动人。
一个年轻的小男孩帮我洗头发,大概还是学徒,我猜应该是95后,刚干这行的年纪都不大。
洗得很认真。洗发水洗了两遍,护发素一遍(记不清了,他说我头发有点打结,建议平时还是要用护发素)。还认真地帮我做头皮按摩,手法还很专业。
整个洗发时间,比在其他店里久,我还能感受到耐心。
我心想,虽然是刚开的店,各种服务都到位,就是为了吸引顾客的话,这也确实能打动顾客。
06
在洗头发的时候,我听到外面两人的对话。剪完的时候,男顾客很满意,还表示下次还会再来。
因为是晚上九点多了,十点关门,店里就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洗头的学徒,一个是老板。
两人年纪都不大,瘦瘦高高,话不多。最主要的是,两人都穿着简单的休闲白衬衫和裤子,显得很干净。身上没有乱七八糟、唬人的纹身,也没有奇怪张扬的发型,就是简单的黑色短发。
看惯了商业连锁理发店里的人们,让人觉得这样的手艺人才更靠谱。
轮到我剪头发的时候,老板问了我怎么剪,我描述了一下,他就大概明白了。而不是有些理发师就怕剪坏了担责任,一个劲儿地问怎么剪,也不会给出他们专业的建议。
因为我担心头顶分缝的地方,时间久了,容易太明显,不好看。就问他怎么缓解。他解释了几句。后面快剪完的时候,估计他又想到了更多,就告诉我要怎么弄,比如梳头发的时候,胡乱抓几下。
这说明,对于顾客的疑问,他当回事儿了。
07
他不像那些热衷搭讪的理发师,一个劲儿地聊不停。但是如果发现对方的兴趣点,他也会聊很多。
比如之前那个做销售的男顾客。比如,像我这种,对于理发店、服装店、百货店等场所的尬聊,一直很有压力。如果我不想说,没什么要问的,那我希望安静、自主一点。
我想起那两天在另一个理发店的遭遇,就跟他聊起来。
他追问我原因,说他们正好可以引以为鉴、避免那种情况发生。
接着,又聊起来他开这家理发店的理念:
首先,剪发水平要过得去,这是基本的。
其次,在开店前,他们对周边的理发店都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还让妻子去我之前那家店实地体验过。
第三,价格“良心”,确实,对比下来,无论剪发还是染发等,都比周遭低一些。也不搞比如剪发38、58、68之类的价格差这样的“把戏”。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像我看到和感受到的,背靠小区,他们就是想做一些回头客。不比商业连锁的理发店,他们想渗入一些人情在里面。这样也增加了用户黏性。
一番话,让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其实想得挺明白。对理发这行,应该是有从业经验积累的,也是在认认真真地做事。
08
不管什么职业,不管多么高端或者普通,给人一种职业感,会增加人的信任度和尊重。
家里自来水水质不好,买了滤水壶效果一般,就干脆办了水卡,就是那种大桶水。留的电话是李先生的。
一天,我用手机打电话叫一桶水,打的是对方座机,还没等我说地址,对方说“好的,知道了”。
我还纳闷儿,他知道我地址吗。我打了个问号,他把地址重复了一遍。
原来,我之前给他们打过一次电话,看到我这个手机号,他们就记录下来,知道是哪家了。
当时我就感叹,这么细致用心,这才是职业精神。
我觉得,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职业,不分高低贵贱,都是有职业尊严的。而职业尊严的获得,就是个人所锤炼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就是把工作当回事,把自己当回事,做什么像什么,而不是浑水摸鱼、四不像。
职业精神的养成,还要不断锤炼职业技能,你拥有的能力,能够优于外行,就证明你基本合格。而不至于干了很多年,还是说外行话,对这个职业的认识、理解、能力,都要有所独特和精进。
职业精神,当然还蕴有职业本身的道德与坚持。
职业感是我们的脸面。尊严,掌握在你我的手里。而路,就在我们脚下。
一篇长文,一件小事。
共勉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