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焦虑都没了,那我们还能「得到」吗?
2017 年以前,我还在一家生命科技的公司上班,当时公司的 CEO 王俊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说:生命可以被数字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就是一堆数字,比如说,基因测序,就是把我们基因里的密码 ATCG 这四个字母的排列顺序给读取出来,这本身就是在把生命给数字化。
后来我还惊奇地发现:不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本身可以被数字化,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是数字化的。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所有事物,本质上是已经被数字化或者正在被数字化。
正如你所知道的,我们现在每天都生活在互联网上,而互联网就是数字化的线上社会。
这个数字化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股持续的信息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天我们都依靠这些信息流来活着。
每一天,我们都需要借助于各种信息来指导自己作出一些计划,决策,我们需要依托一些信息来把各种事情搞定。比如说你在工作,你每天收到的邮件,语音,短信,你接到的电话,你参加的会议,这里面都有大量信息在流动;
再比如说你在学习,你读的书,从网上看的文章,专栏,你在微信里跟别人聊天,分享,听课,甚至说你在刷的朋友圈、微博、抖音,这些行为你都是为了获取或者传达有用的一些信息,来帮助你把一些事情搞定。
焦虑产生的真正原因
你知道吗?当我们的生活变成一股信息流,并且我们需要借助信息流来做事的时候,人跟人的差别就开始产生了。
比如,有些人面对各种信息开始变得焦虑起来了,他们以为自己的焦虑的原因是:自己想要的太多,但知道并且掌握的又太少。
事实上,这些人之所以焦虑,通常不是因为学得不够,而是因为他们对于混乱的信息流以及要做的事情没有了控制力,他们缺乏组织、管理和行动。
如果你现在也处于这种焦虑的状态,那我想大概率也会是这个原因。
你看呀,每一天,我们打开电脑,手机,电视,手表,甚至是书本,我们都会面对各种变化莫测的信息流。
我们的大脑会捕捉一些我们认为有用的信息,但是这些存储在大脑里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它们很难被组织和管理。
如果你用这些混乱的信息指导来你的行动,你的效率大概率是低下的,甚至说你根据碎片化的信息都不能把事情做好。
对于这一点,我曾经深有体会。过去的几年我们知道知识付费很流行,而我也变成了一个知识付费的重度用户。
我在「得到App」上面购买了很多的专栏,我还在其它的一些知识店铺上囤了不少的课程,我加入数十个社群,我给自己规划要学很多个技能,我要了解多个领域的东西,投资的,金融的,理财的,经济学,管理学,家庭育儿,人文,科技,阅读,写作,演讲,英语,好多方向我都觉得自己需要提升。
但是,我告诉你,方向太多很快让我陷入了迷途。
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课程,我都只是开了个头,捕捉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课程里提到的那些干货呀,套路呀,行动步骤呀这些东西,我都尝试怼进自己的大脑里面,结果呢,我整个人变得越来越焦虑了。
我的大脑就像一个垃圾桶,塞满了各种信息,早就没有什么空间来思考了,那段时间,我很容易被各种信息干扰,我的注意力经常掉线。
那个时候,我对于所有的信息流以及要做的事情失去了控制力,我完全没有办法做好事情的组织和管理,每天我就看着这些信息流,我的行动却很少。
就这样,我付费让自己获得了一种很糟糕的状态。不知道你跟曾经的我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你需要一个外挂大脑
从我的故事当中,你看到了什么呢?
那除了看到我的糟糕以外,我希望你还能明白到一点:如果我们想要摆脱焦虑的状态,拥有高质量的注意力,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必须要拥有足够的空间。
这是我经过深刻的教训之后所得到的一个结论。
那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大脑拥有足够的空间呢?
我想到一个办法,给大脑扩容,就像那些网盘一样,升级一下我付个费来一个大容量的。
这样可行吗?很明显这只是想想而已,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脑容量是天生已经注定的,很难去改变。
那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避免把这些信息流都往大脑里面怼。
所以大脑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清空!
好,大脑清空了,那些信息流怎么办?
我们需要一个装备来保存和管理这些信息流。
我把这个装备称为:外挂大脑。
请你注意呀,「外挂大脑」是相对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大脑来说的。为了方便区分,我把我们与生俱来的大脑称为内置大脑。
当我们的内置大脑空间足够大时,它才能产生强劲的专注力和创造力,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把事情搞定,并且做得漂亮。
而为了让内置大脑实现空间足够大,唯一的办法就是构建一个「外挂大脑」。
为了让你进一步加强对于「外挂大脑」这个新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定义,既然「外挂大脑」是用来保存和管理信息流的,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定义为:信息流管理系统。
这里还有一点,你应该要注意到,这个「外挂大脑」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你重新去构建。
桥水公司的故事
在美国有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叫做桥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 ,它的创始人是 Ray Dalio(瑞·达里欧),Dalio 在 2017 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原则》。
在这本书当中,Dalio 详细地公开了他一生当中的一些重要经历,其中包括了他多年来积累并且总结出来的关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原则。这些原则实际上构成了 Dalio 他为人处事的一些方法论。
在《原则 》这本书当中有写到,在 1982 年,Dalio 他大胆预测美国会发生债务危机,并且他押了重注。最后的结果是他判断失误了,迎来了人生中最惨痛的失利,他的公司接近破产。
后来,Dalio 他总结自己的错误,他发现当时发生的这个真实事件只不过是历史重演,但是他预测时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于是他痛定思痛,这种痛让他领会到了研究历史的价值。
Dalio 就开始研究过去 100 年里主要的经济体和市场发生的所有活动,最后总结出了经过验证的永恒和普适的一些投资决策原则。
再后来,桥水公司凭借这些原则不断发展壮大,Dalio 就把他和同事持续积累的各条工作原则,用程序编码出来,变成算法,由计算机来运行,就这样,他们构建了自己的投资管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
这些系统每天都在收集市场上变动的信息,还记录着桥水公司里面每个员工的业务信息和个人信息,这些系统对于桥水公司的投资业务增长、文化建设以及他们人事管理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而桥水公司的这些系统也构成了它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使到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
你看呀,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系统本质上就相当于桥水公司的外挂大脑。
Dalio 在《原则》这本书里面也详细地说明了这些系统的内容以及他们是怎么样把这些系统搭建起来的,你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
好,到这里,我们可以先跳出来看一下,Dalio 以及桥水公司的员工,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英人士,他们面对信息洪流,处变不惊,而且他们还会寻求更多信息来指导自己,保证一如既往地把事情做好。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都有外挂大脑,这个外挂大脑帮助他们记录了所有有用的信息,并且还在持续不断地迭代进化。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一点来看,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和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他们会利用这套信息管理系统来适应自己所身处的家庭、公司和社会环境。这套系统就是他们的外挂大脑。
你可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构建外挂大脑的经历。
比如说,在你的办公桌面上,你可能随意放着一堆东西。
请你回忆一下,在你自己的电脑里或者网盘或者移动硬盘里,你大概率有建立过一些文件夹,对吧?然后里面应该有保存一些你觉得重要的信息,比如说一些文档,图片,音频,视频呀这些东西。
面对这些东西,你应该有多次尝试去管理它们,但效果好像不大理想,它们始终只是一堆信息而已,并没有发挥到像一个大脑系统那样的功效。
你知道吗?这其实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对于自己觉得有用的信息,我们会保存或者收藏起来,这种保存和收藏,实际上很多时候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它们可能分散各处,还会越来越多,有些信息文档可能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保存的,除了占用你的空间,到现在都好像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外挂大脑,这只是一堆杂乱的信息而已。
外挂大脑的构成
那一个真正有效的外挂大脑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外挂大脑的定义,它是一套信息流管理系统。而系统一般来说是复杂的,这是我们的感性认识。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再复杂的系统,也只是由四个层面的东西构成:理念、工具、技术和方法。
比如,我们定义出来的这个外挂大脑,它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它最基础的一个理念是:外挂大脑 + 内置大脑 = 最佳拍档。
其实我刚才已经把这个等式的含义传达给你了:生活就是一股信息流,你需要一个外挂大脑来管理它们,这样做之后,你的内置大脑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强劲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同时你的想象力、理解力和逻辑能力这些东西也会保持在线,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把各种事情搞定,并且做得漂亮。
我必须给你强调,这个等式才是你做事成功的关键所在。你可以认为外挂大脑就是你高效人生的一个底座,它和你的内置大脑相配合,形成「最佳的拍档」。
OK,有了这些理念,我们要构建一个外挂大脑,还需要一些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工具应该是一个信息载体性质的工具,比如印象笔记就是一个优秀好用的信息载体的工具。
很多朋友都在使用这样的工具,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把这种工具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工具是冷酷无情的,不是说你下载安装了就可以把它用好的。
像印象笔记这样的工具,如果你想要把它用好,把它变成你真正的外挂大脑,你就需要掌握一套信息管理技术,严格来讲,是你需要掌握一套印象笔记的使用技巧,比如说笔记本体系建立,标签系统的建立,搜索的核心用法,类似这些使用技巧很多朋友并没有全面深入地思考并实践过。
对于这些技巧的思考和实践,应该在科学可行的做事模式或者方法论上面进行。为什么是做事的模式或者方法论?
因为我们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各种事情搞定。
恰好,在 2001 年就出现过一本书叫做 Getting Things Done,中文名翻译过来是:搞定。这本书当中论述的是一套做事的方法论,也叫做:Getting Things Done,缩写是 GTD。
十几年过去了,GTD 已经是一套被证明非常有效的做事方法论。
好,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再把前面的内容列举一下:
理念:要构建一个外挂大脑,跟内置大脑形成最佳拍档
工具:印象笔记
技术:笔记本体系、标签系统、搜索等用法
方法:GTD
这些东西我们梳理清楚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样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变成一个可以高效运转的外挂大脑系统?
一次蜕变的旅程
经过一年多探索之后,我基本上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我成功地把 GTD 这套做事方法论的架构部署在印象笔记里,同时建立了笔记本体系和标签系统,最终形成了一个外挂大脑的样子。
这个外挂大脑可以帮助我做到快速的信息收集,全局合理的信息整理,水到渠成的信息提取,这样子把信息流管理起来之后,我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注意力和创造力,从而可以做好很多事情,比如各种主题的研究,写作,自我管理,人脉管理 ,家庭管理。
我把整个外挂大脑的构建过程还原了出来,并把它制作成了一门课程,这个课程叫做《外挂大脑训练营》,以下是它的大纲:
为什么要叫做训练营呢?
因为就算你把外挂大脑构建出来了,它也是不大可能马上就见功效的,你还需要不断地去训练它。
我这样走过来之后,很清楚的一个事实是:一个人的训练是很孤独的,有时候会遇到问题变得无助,甚至会放弃掉。
所以,我把这个课程变成了一个训练营,跟一群人来一起做这个事儿,一起训练各自的外挂大脑,中间这群人还可以有彼此的一些交流和借鉴。
这个课程最终的目标是,带领学员完成循序渐进的训练,让学员拥有一种惯性的力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最终达成一次蜕变。
在最后,我邀请你加入这一次蜕变的旅程。
课程总共 24 节,现在你可以免费试听其中 8 节,就算你不订阅,我猜你听完大概率也是有所收获的。
更多印象笔记相关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