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巴蜀,日常中的唐诗
——记冉老讲座笔记梳理
一直有个困态:我们从小努力学背唐诗宋词古文,完成考试任务的多年后却忘得差不多了,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对于诗词美的体会非常有限,生活中的我们忙于工作,离诗词歌赋就愈来愈远, 而诗词的意境深远,总觉得我们需要复习品味曾经的那些经典,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却总困顿于日常繁杂而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温习。有幸看到冉云飞老师关于“唐诗中看巴蜀风土民情”的系列讲座第四讲,这个主题很吸引我,艺术文学来源于生活日常,而生长在巴蜀的我正需要通过古诗词去更多了解这片土地的时空,故欣然前往。
在环境优美的麓湖,我目睹了冉老师的真容和风采。冉老师深入浅出别出心裁地解析十来首唐诗,带我们窥探了唐人的市井生活和诗人的多面个性。酒茶鱼米,瓷器碗,皆成趣。杜甫说,“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米在巴蜀唐朝需要早早争抢着买,可见珍贵;“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古代新酒才珍贵,穷困的杜甫喝着老酒咏诗,贵族白居易想着新酒欢喜,“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乞大邑瓷碗时,对器皿极尽赞美,果真也是个追求艺术审美的诗人啊,是否也体现了杜甫的调皮可爱呢?酒与茶,鱼和米,瓷器砂锅与蜀锦,皆是巴蜀的生活,巴蜀的唐诗。
提问环节,有彩蛋。冉老师深情并茂手舞足蹈地讲解诗词,全情投入满头大汗,并且信手拈来,此乃大家风范。来自一名从事儿童游学的女生说自己困于目前游学活动中的局限,如杜甫草堂被后人修缮太多,怎么给孩子们讲解得更贴近事实?冉老师说,皮亚杰将给孩子答案就是抹杀孩子的学习能力,我们应教孩子学会在诗歌中体会思考,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用提问调动孩子兴趣,激起学习欲望,利用网络图书馆等丰富资源自学,提高探索精神。并且让孩子自己来讲一讲,变成自己的知识谱系,不能油水分离,做学问,有两头,口头和笔头。冉老师这一席话醍醐灌顶。比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问孩子们为什么燕子要斜着飞呀?这里头可体现了空气动力学呀,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岂不学之妙哉!
讲座当天恰逢春分,现场提问者请冉老师再来一首关于“春”的诗词鉴赏,冉老说,讲座标题实则限制了他的发挥,否则可以带大家更好的飞,随即分享杜甫的《初春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冉老大概讲到,“发”和“生”当分别解析为萌发,生机,而非今日的“发生”一词,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远景近景特写,色彩应用绝佳,杜甫是用诗作画的大师。而“重”应读zhong而非chong,此处的“重”当理解为雨后的花更显“重要”之意。
或许“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考究出处的讲解着实更耐人寻味,冉老师的文学底蕴之深,学识之广博,令我仰慕崇敬,听君两小时,受益颇深,意犹未尽,期待冉老更多的讲学,也对自身提高学习广度和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