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训练到了要练习投手榴弹的科目,中学山坡上的操场被征用成了训练场。
操场建在一座矮山的半坡上,也不知是什么年代建成的,硬生生地把山坡削出了一块红土底的大坪,在上面挖好跳远的沙坑,中间竖了两副用杉木支起,木板钉起来的栏板,再钉上一个螺纹钢弯制而成的栏圈,这就算是篮球场了,遇到有篮球比赛时,用石灰撒在地面上形成标线,简易的篮球场就成了。
土质的场地在小雨后还算不错。如果久旱无雨,学生在上面跑步,或者有比赛,操场上红尘滚滚;如果下暴雨之后,坑洼之处变成了水潭,灰尘化成了泥浆,操场也就被闲置了。
它是悬在学校屋顶上的操场,站在操场的边缘上,可以看到中学黑压压的屋顶,也可以窥视到教师和学生宿舍窗户里的活动,教学楼的长廊连接着阶梯后斜坡可以攀上操场,路上还有一座臭气熏天的公厕,淘粪之后进去,身上的臭气久久不能消除。
站在操场的一侧望去,左下方与学校毗邻的是一大片农田,农田边上的山麓下,座落着几户农家小院,操场的下方有一条小路通向那几户人家,小路边上依山盖了一排堆放柴火和稻草的茅草棚。
操场的边缘上种上了不少苦楝树、杉树和其他杂木,学生上完体育课后许多会攀爬到树上坐下乘凉,不小心从树上摔下,顺着陟坡滚到下面的小路上也不会受伤。
放假时,学校的操场就被民兵连借用成了投弹训练场,在操场上演练投弹,在跑道上画了线,还在靠山坡的那一头摆上了几个箩筐,投的是训练弹,看谁投得远,看谁投得准。学校虽然大部分学生放假了,有几个班还在那里补课,民兵在操场上演练时,也有不少学生站在那里围观。
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民兵居然要在操场上进行实弹训练,他们要把手榴弹从操场上往下投,把坡下那块空地作为靶场。通知学校里的学生和周边的百姓不要出来。
投掷实弹那可是一个很令孩子很感兴趣、很兴奋的事情。
许多闻讯赶来的人,早早就聚集在了操作上,学生有的站在教学楼窗户边上,等着观看民兵的实弹投出。
几个民兵抬着几只军绿色的结实大木箱上了操场,箱子上标着67式手榴弹的字样,用撬棍撬开了木箱,里放满了黑头木柄的手榴弹。民兵的头又在那里讲了一遍,怎么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项。
“握紧木把,拧盖,拉弦,马上扔出去,三秒钟如果不扔,人就报销了,记住了没有?”
列队站在他前面的民兵齐声喊:
“记住了!”
“手榴弹扔出后,马上就地卧倒。”
说完后又对着围观的人群说:
“你们走远一点,到那边角落上去蹲下来,不能走到操场边上,炸死没人给你赔命的。”
操场上面的山坡顶上,有一个民兵手持着红旗,那个位置可以鸟瞰弹着的整个区域,他确定没有人在投弹区域时就会挥舞小红旗,示意可以投弹。
围观的郡众蹲在操场东边的角落里,投弹的民兵们蹲在西边角落里。
有个爱看热闹的孩子,得到了消息也蹲在了人群里,他的父亲劝他不要去看热闹,认为不安全,可是孩子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早早就跑上了操场,父亲只好与孩子一齐上了操场。
一个民兵从弹药箱里拿起了一颗手榴弹,站到了操场边缘,拧开了手榴弹木柄下方的盖子,从里面取出了拉环。山顶上的民兵举起手中的红旗挥了挥,一声哨声响起。民兵拉下手榴弹的弦,向外用力一掷,马上卧倒在地。孩子马上用手捂住了耳朵。“轰”一声巨响,一股黑烟腾起,卧倒的民兵从地上爬起,探头向操场下的爆炸点察看。
一块手榴弹的破片“噗”的一声掉在了看热闹的人群前面,它是从坡下弹起飞到了观众前。有人拾起那块破片一看,黑乎乎的,有棱有角。
“炸到人身上可不得了!”
民兵们一个接一个的投,那巨大的爆炸声和那窜起的黑烟令人心潮澎湃,兴奋不已。
哨声吹响后,一次接一次口的轰隆声响起。
意外却发生了,一个民兵投弹过后,腾起的不是黑烟,而是熊熊大火。民兵投的弹没有穿过树丛中的空隙,撞击到了树枝,手榴弹反弹到了路边的茅草棚内,引燃了冬日干燥的茅草,火是瞬间燃起,火焰夹杂着噼里啪啦的声音升起来几丈高的空中,操场上空很快飘起了一团白色的烟雾。
民兵的头急忙喊停了演习,民兵们纷纷冲到中学里面,问学生借来水桶,脸盆,从井里打水冲到茅草棚灭火,学校的老师组织学生也加入灭火的队伍之中。
火终于浇灭了,但是那间茅草棚和里面的柴火烧了精光,成了一个焦炭的框架,所幸的是没有引起山火。
学校教学楼窗户的玻璃,有的也被飞来的弹片击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