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问:有认为自己是“妈妈”的请举手?
这是个什么问题?作为女性生了孩子不就是个妈妈吗?这有提问的必要吗?好多妈妈都举起了手,我也举起了手,而且觉得老高。
老师讲,胎儿时期妈妈的子宫给了孩子最安全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是有记忆的。孩子出生后,妈妈对孩子爱、接纳、欣赏相当于孩子的精神子宫。当孩子感受到妈妈无限的爱和涵容时,孩子就能感知到曾经在妈妈子宫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滋养孩子,激发孩子无限的潜能,生出无往不利的勇气。
从小被妈妈涵容大的孩子,将会具备极大的情绪控制能力,被妈妈无条件的爱过,长大了才会热爱生命。被妈妈涵容度越高的人,情商就越高。
母亲的幸福感、安全感对培养一个卓越成就的人有决定性的作用,起着核心的影响。
所以说,父亲的首要责任就是爱自己的妻子。
“妈妈”两个字是抽象出来的感觉,例如黄河母亲,祖国妈妈…它是一种生命的本源,精神的母体
我们日常讲的“妈妈”是逻辑角色,是解释学的妈妈,是妈妈代表,就像法人代表的意思。
你是否是孩子真正的“妈妈”?要看你是否是孩子的精神本源。一个从小不被妈妈接纳,从小不在妈妈身边生活的孩子,是没有精神母体的。这个女人只是孩子解释学上的妈妈。
妈妈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孩子是存在的结果。
原因(妈妈)=====结果(孩子)
母亲—情感链接—孩子,孩子就会感觉有意义,自己存在的有价值,情感上认为自己是个好人。
若是母亲和孩子从小情感断开,孩子就会感觉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极端的会抑郁、害怕与人交往,与人难以建立情感链接,害怕亲密关系。
孩子的价值感核心来自于是否能够取悦母亲。孩子借由取悦妈妈完成了自己是否是个更有意义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
取悦妈妈=有意义=是个好人
不能取悦妈妈=无意义=不对
妈妈高兴了幸福了,孩子就会感觉有意义;妈妈不幸福不快乐,孩子就会认为都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不好。妈妈不幸福,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幸福,若是自己幸福了会有负罪感。
对于现代的家长,成长型的妈妈,如何让自己活的有趣、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事情。当妈妈快乐了,幸福了,孩子才会自动生发出力量,才会萌生完善自己的欲望。
母亲身上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母亲是蕴含在人体内最大的力量。
当年我离婚的时候,很多人都劝我多为孩子考虑。包括前婆婆也说,男人没有不吃腥的,你离了婚你自己怎么生活?这时妈妈问我什么想法?我说出了自己观点,我要为自己活着,我有工作,我有文化,我有自立的能力。
对于孩子,除了不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依然有爸爸妈妈爱他。妈妈说我们尊重你的选择,尊重你的需要。我会和你爸爸陪着你,有我们吃的就有你吃的。生活不是问题。我问得是你精神上是否将来会后悔?我说我做出的选择,就会有承担后果的担当。妈妈放心的点了点头,然后和爸爸义无反顾的将他们做生意的房子出租出去,陪着我和孩子住在了我租住的出租房里,这一住就是七年。尽管现在我买了自己的房子,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房子,但是还是接受着两位老人的照顾。
前两天我上无锡学习坐高铁,爸爸妈妈陪着我做公交车一起送我到高铁站。那种感觉就像当年上大学一样。在进入高铁检票口,爸爸妈妈和我挥手,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幸福感和心中涌动的力量。
我学习家庭教育,花了不少钱,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都觉的孩子懂事,学习也很主动,虽然没有那么出类拔萃,但是我出去学习外人都不理解。有那学习的功夫不如在家多陪陪孩子,这些话包括孩子的奶奶也和妈妈婉转的表达过自己的意见。
我的妈妈从来不会问我学习有没有用,她觉得只要我高兴,学习给我带来快乐就是值得的。对于外边的人说我,她要么一笑置之,要么随意的说,学费都是她自己挣得,孩子大了也支持她学习,这是个好事。妈妈无条件的支持我学习,并时时给我传达我学习后的变化,我的学习的力量更足了!
对生活的向往,对于未来的憧憬,让我每天每时每刻都会信心满满。虽然生活也会很累,虽然现实也会让我颓废,但是我始终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指引着我我是有后盾的人,我是一个美好的人。我的未来毕竟是精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