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三个孩子玩手机成瘾的实例,分享给大家,一起聊聊究竟手机帮助大人带了孩子,还是大人为了自己方便费了手机?亦或是调皮的孩子不够自律娇惯了手机?如果我们遇到孩子有网瘾会怎么做?
实例1:母子各自对着手机屏幕隔空对话
周一我到楼下店铺给手机贴膜,到店后老板正打着台灯修手机。老板的座椅位置,传来激烈的游戏声音,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坐在老板座位上,带着厚厚的眼睛片,头背仰靠在沙发上,双脚蹬着柜台内侧,双手端着横屏手机,娴熟地左右点画。
简单招呼我后,约2分钟后,老板对玩游戏的小男孩说:“幺儿,把手机放下歇会吧?你看你一直都在玩,对眼睛不好,玩会也写会作业嘛”。小男孩没应老板,还是在玩。又过了两三分钟,老板接了个微信语音后,声音有些气氛地对男孩说:怎么不听呢?妈妈让你休息会,你看你从早上一直玩都玩了两三个小时了。”男孩觉得不耐烦说:“你也在看手机呀?还说我呢?”老板一边忙一边说:“妈妈是在工作,给客户发产品,妈妈没有玩手机,快停下来,不能再玩了…”孩子也没回应。
就这样,大人小孩各忙各的,母子俩各自看着手机隔空对话。直至我离开店,孩子一直仰头靠背玩手机。
实例2:手机成了哄孩子不哭闹的最佳神器
医院走廊的座椅上,一位年轻爸爸在玩手机,旁边靠着一个2岁左右的小朋友,大概等久了,孩子有点不耐烦了,就在坐椅上爬上爬下,左顾右盼,抱怀里要下来,放下来又要跑着去玩,年轻爸爸很有耐心,但是孩子停不下来。索性年轻爸爸遂从挎包里掏出手机放动画片给孩子看。一瞬间躁动不安的孩子就定了下来,这时爸爸继续安静地看手机了。
实例3:哭一哭,大人就不批评我了,我就可以继续玩手机了。
我一亲戚家孩子有个习惯,除过吃饭与外出,其余时间基本把自己关在卧室里,门反锁,外人进不来,论你外人如何敲,门总是不会打开。一问就是在写作业。
有时候他爸爸发火,狠敲两下,他开门时要么朦胧睡眼要么正在盯着书看。开锁瞬间迎来缓冲,就能躲过一劫。屡试不爽。
他爸爸批他一顿后,就闷不做声,泪眼横流,泣不成声。家人觉得孩子可怜,只要哭泣,绝对不会再批评孩子。至于后续会不会找孩子聊聊对错,我是从未见过他们和孩子聊过对错是非。家里人每次给孩子总是鼓励的话。14岁了还幺儿幺儿的叫,有时批评两句后看孩子太过伤心,连年轻的致亲都不敢说半句重话。唯恐伤了孩子自尊。孩子衣服鞋子时令水果从来没断过,基本上要啥有啥,从ipad到手机,一个都没有落下。只要孩子要,都全力满足。
以上三个例子,孩子不回应家人,孩子安静不乱动,凡事一哭,立刻被满足。细细想想也不鲜见。
孩子对手机依赖程度这么高,真的仅仅只是孩子的问题吗?以上三个例子都是我所见的真人真事。如果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那家庭教育里只教育孩子有用吗?或者说把孩子当做家庭唯一的受教育对象真的合适吗?
如果你也认为家庭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孩子?如果还有其他人,你觉得会是谁?
其他几个我们以后说,今天我们聊聊案例中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对手机(网)成瘾。
沉迷网瘾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戒除对策):
一、损失厌恶理论。
人们失去原本拥有的一件东西的痛苦程度远远大于从未获得过这件东西的痛苦。
案例1和3中孩子如果原来没有网瘾,或者说原来没有每天耍3-5个小时游戏的习惯,现在你让他耍半个小时他就感觉很满足。案例1.3中孩子以往已经形成了每天游戏的时长,谁阻止他们耍游戏,就等于在剥夺他的幸福,他就跟谁作对。更有甚者通过“斗争”来醒的自己的“幸福”。这几年因家长不让玩游戏,孩子打父母的事我听过几个。或者采用假装没听见不理睬或者祈求可怜的方式来获得“幸福”。
细想想,通过不予理睬地方式回应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而获得继续“幸福”。
下一步是什么?在孩子的认知里就是继续采取不理睬的方式应对社会人对他提要求,毕竟之前不理睬得逞过。而不理睬他人的对话,一是会失去机会,二是慢慢没有人再跟他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大家知道跟他说什么他都不回应。那倒不如不说。
怎么做呢?必须得给孩子定规矩,说玩30分钟就得30分钟,超一分都不行。不要让孩子有在规矩线边缘试一试的感觉。一次试没人管或不严格管,二次就跃跃欲试,慢慢家人说的话就失去了威严。孩子不断就踩踏底线。而没有规则(规矩)意识的人,行为是不可控的,谁都不知道他的底线与选择是什么,他参与社会合作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也很少有人愿意与其合作。
通过哭泣装可怜的方式实现目的。目的被满足会逐渐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装可怜就有糖吃!!!
我通过装可怜,扮演可怜象来祈求别人可怜我并获得自己想要的,长此以往,他们的认知里就会形成:那我以后就装可怜,哭是获得一切的无上法门!这样怎么锻造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信品质。
二、真实的世界无法获得平等的尊重与认可。而在网络中没人再管我,甚至我能说了算,我能层层升级成王。
孩子们在家里,看大家都在玩手机,自己就会觉得手机肯定很有趣,自己就会对手机充满无限好奇,一旦有手机可玩,那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猎奇探索。慢慢就不幸迷上手机了。
因此家人千万不要当着孩子面玩手机!!!
在孩子的世界里,大人啥都会,自己啥都不行,孩子就有一种想证明我行的欲望。如果家长一直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苛责孩子,孩子就会找一个突破口来证明自己行,现实生活中不行游戏中我行。孩子可以在游戏里升级打怪,步步为王,称王称霸。他在游戏世界里找回了现实生活中不被满足的那种平等、公平感,就慢慢沉溺于游戏了。
那怎么做?陪伴孩子做一件完整的事儿,比如学打球、学游泳、跑步,挑战更远,这样孩子在活动中逐渐分散注意力,也能获得自己居然可以做完做好一件事儿的自我满足感,借用游戏的升级打怪模式来培养孩子战胜困难,勇于挑战,持续改进的思维习惯,这是一切变好的开始,也是培养进取型人格的根本原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带着孩子一次做太多家长认为孩子感兴趣的事,相反要适当地在他尽兴时提醒适可而止。这样他有一丝未被满足,后续会继续热情满满。
三、从小给孩子树立不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想要,想要就必须给的观念,让孩子知道想要的得不到是人生常态。这对孩子一生树立健康快乐的价值体系都至关重要。
孩子就像小朋友买玩具一样,只要当面满足一次,下次不满足就会闹,孩子要手机玩游戏不对的,该阻止就要阻止,该谈心就要谈心。该批评批评该教育教育,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这样没了手机没了游戏,甚至职场爱情等人生重大决策方面没有被满足,也能从容一些,更健康豁达一些。
以上现象是最近身边事,结合李笑来《好的家庭教育课》的所学及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作为一点体会。希望孩子们视野开阔,抬头仰望天空。对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关于网瘾戒除和网络关系方面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大家关于家庭教育方面高见与困惑也欢迎和我交流。我们一起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