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享受生活
爱与自由的无度,培养出毛毛虫孩子

爱与自由的无度,培养出毛毛虫孩子

作者: 美龄心理咨询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08:59 被阅读9次

    原创: 心理咨询师韩美龄 

    ​​ 我先举个案例。

    一个孩子,来到我们心理咨询室做咨询。这个孩子十五岁,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先是在一家医院里被诊断为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又在另外一家医院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

    这个孩子跟我沟通互动,非常的有礼貌,也比较大方得体。但是,他特别的痛苦。痛苦什么呢?痛苦于人际交往之中,自己孤单孤独,没有好朋友;痛苦于自己要没完没了的学习;痛苦于人生中有那么多的竞争,每次考试都很焦虑;痛苦于自己在生活中总是有这么多的痛苦。

    妈妈一再向我描述,这个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都挺不错,老师比较喜欢他,他比较乖、听话,也比较懂事。但是,进入初二后,家长发现孩子过得越来越不愉快。孩子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人际交往都痛苦不堪,或者说是动不动就痛苦不堪。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承受不得一点点的不愉快,承受不得一点点的打击,承受不得一点点的同学对她的冷落和老师对他的批评,当然更承受不得一点点的父母对他的不够关注,不够呵护。这些都是他痛苦的缘由。

    妈妈再向我描述他们夫妻一直关系很不错,应该算是很不错的那种,虽说也有过小打小闹,但是整体上都是蛮好的。最起码他们夫妻没有闹的狗血羊血,没有说要离婚了什么;更没有打打闹闹,把双方家长都惊动起来。他们夫妻还特别注重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在孩子面前他们能不吵架就不吵架,能不起冲突,就不起冲突,尽可能的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和睦的家庭氛围。

    妈妈实在弄不明白,以前很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变得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了呢?她看了不少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也一直在关心心理咨询,看过不少案例,认同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这个说法,同时也在反思,是不是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他们夫妻带孩子看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分析父母教育的缺失,给予孩子爱和自由的缺失,并且帮助孩子寻找童年创伤。

    比如说,孩子某一次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鼓励孩子带病去上学。孩子当时,有些不情愿,想在家休息,玩一玩儿游戏,后来在父母的鼓励下还是去了学校。下午,从学校回来,孩子也没有什么不高兴,但是后来孩子提起这件事,内心充满憎恨,认为父母狠心,不关心他的健康,不关心他的死活。认为这次事件给了他很大的心理创伤。

    还有一次,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和小朋友发生了争吵,推搡。妈妈听完孩子向她的描述,微微一笑,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太当回事儿。但是呢,现在孩子长大了,提起这件事情,说给他了很大的心理创伤。

    妈妈就特别的痛苦,认为自己是个很不称职的妈妈,没有照顾好孩子,一直在懊悔,一直在忏悔不已。

    在咨询室里,这个孩子能向我说出很多父母不关心他,不爱他,控制他的各种各样这样的事儿,那样的事儿,及每件事情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痛苦感受。妈妈呢,孩子说什么,有些地方,她会证明一下自己,告诉孩子妈妈其实是很爱你的,妈妈特别爱你;有些地方呢,她会自我懊丧,会向孩子忏悔,妈妈这些地方做的确实不够好,那个时候妈妈的确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会对你有那么大的伤害。

    都是哪些事情对他有伤害呢?也就是他上学的时候,跟同学争吵的时候或者他在某一件事情中感觉不愉快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及时的陪伴在身边,或者没有觉察到他的情绪,严重到需要妈妈坐在身边呵护他。让孩子再说一说,还有没有其他的什么事情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孩子自己也说不出来更大的什么样的精神上的创伤。

    孩子从出生被四位老人走马灯似的轮流照顾,妈妈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毅然辞职陪伴孩子,直到孩子上初中,妈妈才又复出找份工作。而且这份工作,也是非常轻松,以不占用妈妈大量的时间为主,妈妈还是一早一晚,尽可能的把时间留出来陪伴孩子。

    孩子的爸爸,一直是家庭里挣钱的主力,爸爸也是一个非常开明豁达的人士,他对孩子比较疼爱, 很会疼爱孩子。爸爸从来不会去打骂孩子,无论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他说,我的孩子也没有犯过什么大的错误,也用不着我来对孩子发什么威风,也用不着我去跟孩子去规范什么,去惩罚什么,孩子一直都是特别懂事,特别乖。有她妈妈带着,再说还有两边的老人协助着,这孩子我很放心。每次爸爸回到家里,也总是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去玩,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会每周带孩子到野外去郊游一次或者陪孩子去儿童乐园玩上一次。后来,孩子大了,爸爸就时常抽出点儿时间带着孩子参加自己的同学聚会。也经常带着孩子去游山玩水,带着孩子户外进行一些野趣的活动,这样的时候一般是一家三口,带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家七口也有过,孩子的爷奶和姥爷姥姥关系也很好,能玩到一起。

    不过,在孩子进入小学五年级以后,孩子的姥姥身体不好,孩子的爷爷身体也不好。毕竟年岁大了,都是近七十岁的老人了。所以呀,爸爸妈妈这时候,有些精力就放在四位老人身上了,对孩子的关注变得少了。爸爸在我这里忏悔说,老师以后我会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确实,近几年因为四位老人的缘故,对孩子关注少了。

    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一直都在劝爸爸妈妈生个老二,妈妈也在做生老二的准备,儿子看到妈妈准备生老二就更加的忧伤了,一直在说一句话:妈妈我长大了,你们去疼你们的老二吧,妈妈每次听到儿子这样说话心里就很痛,她就会安慰孩子不急不急。我们要生老二也一定要等到你的心里,能接受这个弟弟或妹妹的时候,我们才去要呢。每次妈妈这样说发现儿子都很开心。于是,总是用这样的言语来安慰自己的儿子。

    爸爸妈妈把情况介绍到这里。我又单独跟孩子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互动沟通,包括各种各样的游戏及音乐。发现孩子内心里一片开朗一片清明,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严重的心理障碍,但是呢,孩子偏偏又关注的是日本动漫、色情暴力这些东西,及这个社会的阴暗面。

    他给我播放他喜欢听的音乐,给我展示他玩的游戏,毫无顾忌地跟我谈他的爱好兴趣,以及他现在关注的方向和内容,他表现出来的是那样的无忧无虑,那样的兴趣盎然。这时候我就发现他内心的无忧无虑和他关注那些色情动漫,暴力游戏,与孩子的开朗、清明的内心又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如此的格格不入。再谈到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孩子没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只想去享受,但不愿付出。孩子说,自由自在玩的时候就很开心,也想成绩好,但一想到学习又会心理很烦躁,拿起课本就头疼。通过对孩子的了解,结合我以往的经验,我给孩子做出这样一个判断,这个孩子被父母养成了毛毛虫。

    什么是毛毛虫?就是孩子能大不能小。咱们中国有句俗话:能大能小是条龙,能大不能小是条虫。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只能大不能小。成绩高了很开心,成绩差一点,就陷入万丈深渊。要是同学都跟他玩儿,同学围着他转,老师表扬他,他就很开心。要是同学不围着他转,老师今天没有表扬他,他情绪就非常的低落。

    他的人际交往都表现得很正常,比如说,他与我们咨询室的助理及其他咨客互动时,他表现的都很正常,并没有出现自闭呀,或者说不会与人说话呀,自卑呀,这些都没有。但是,他就是特别特别的敏感。而且,在我们一起出去游玩的过程里,我发现这孩子非常的自私,自私到什么程度呢?他总是吃别人的东西,让别人帮他做这做那,他从来不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也从不帮别人做一点点事情。比如说,我告诉孩子,来你帮老师拎一下包好不好?他躲不过去,嘴上说好,但实际上它拎了几下,就总想给我扔掉,和我说把包放在路边,回来的时候再拎上。

    孩子的父亲跟我讲,他们一直在教孩子尊重长辈、和睦同学,做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的社会人。而且小时候孩子表现得确实很好,到哪个地方都是被人夸奖的,现在怎么这样的脆弱,这样的自私,一点儿担当都没有了呢,作为父母他们也奇怪的不得了,也不知道成因在哪儿。

    我告诉父母,孩子是被你们六个成年人集中关注的一个结果,从小在他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从小他一直都受到关注,受着你们一家六口成年人无微不至的关注。可以这样说,只要他睁开眼睛,身边就有至少一双眼睛在关注着他。等他年龄大一些了,他自我敏感度增加了,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开始稳定下来的时候,从出生到这个时候,他的经验里边沉积下来的都是以他自己为中心,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加上,初中以后学业增加,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一些,那么这个时候他会更多的要求以他为中心,稍有不顺,没有围着他的想法去做事情,他就不开心,就是你们围着他的想法去做事情,没有达到他的理想状态,他依然不开心。

    一家六口成年人,常年围着一个孩子转,我们过度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情绪很不好,或者不好,有一点儿不开心,那就是家里天大的事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二位,绝对要把这个孙子的情绪状态放在第一位,我们的孙子一定要开心,要开心快乐幸福的成长。这是你们家里的四位老人对这个孩子的期望,对这个孩子无微不至照顾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他们以前也确实完全按照这样的一种期望,这样的一种生活目标,去围着这个孩子转,围着这个孩子去做事去生活。

    爸爸妈妈很认可我这种说法,表示我们这么好的生活,让他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这是必然的。但是,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啊,他在医院里被诊断为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甚至在另外一家医院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这是怎么回事儿呢?难道以自我为中心就要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我跟爸爸妈妈讲,因为你们太关注孩子的情绪了,你们以孩子的情绪成为你们生活的导向,孩子一点点的不开心就会让你们家庭里如临大敌,你们一定要防范孩子的不开心,一定要和孩子的不开心作斗争,一定要想办法哄孩子开心。而相反,你们越这样做,孩子反倒越不开心,甚至在家里和你们发脾气,就像你们描述的那样,在家里摔东西,发脾气,大吵大闹,甚至有时候以死相威胁。这其实都是你们过度关注他导致的结果。

    爸爸妈妈说我们虽说关注他,但是他学什么做什么,我们都给了他足够的自由啊,我们从来不强迫他做任何事情,我们从来不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是”,我说。从你们刚过来做咨询时候的描述,包括你们写的预约表里边我都看得很清楚,你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但是你们给孩子的爱是无度的,你们给孩子的自由没有自律为前提,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你们的呵护下、照顾下才去做的。而且是孩子做得好了,你们表扬,不好了,你们去担当,而不会让孩子自己去担当。这样,才导致孩子在外面可能会表现得比较礼貌,即使他在外面有些不开心也会忍一忍,但回到家里就执意任为,顺着自己的情绪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当下,不少心理咨询师在运用精神病学的那一套诊断理论,医生更是完全承袭了精神病学那一套诊断理论。社会上很多人士,只要是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关注的,他们关注的也往往是以情绪的晴雨表为标准,进行自我诊断,自己的情绪不好了,我就是什么样的病,有抑郁情绪了是抑郁症,焦虑了是焦虑症。

    实际上,有些时候,不过就是孩子闹情绪罢了,而你们把孩子的情绪当成如临大敌。他高兴了,你们就觉得这是好的情绪,你们就觉得孩子过得开心幸福。孩子要是焦虑了、抑郁了、伤感了,你们就觉得这天要塌下来了。所以孩子在你们这里从小就不能有那一点点不好的情绪,有点不好的情绪你们赶紧把它消除掉。其实有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比如说,你们夫妻,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难道在生活中就没有不良情绪了吗?难道在生活中一有什么不良情绪,我们就如临大敌,把不良情绪当成什么样的疾病吗?为什么我们要把孩子的情绪当成疾病呢?为什么我们要听信精神科医生那些鬼话连篇的东西呢?谁没有不良情绪呢?有情绪就有病,闹个情绪就闹出精神病来了,这本身是精神病学界目前的一种悖论,谬论。一种很可笑的,却是残害人的一种疾病诊断方式。

    精神病学的发展不是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是滥用无度,弄得人心惶惶,不高兴时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疾病,更加的不健康。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一直都在用模糊、可能、大概这类的词语。虽然在精神类疾病的成因上也很清晰的写出来1234条原因。比如心理原因,比如生理原因,比如药物成瘾,比如社会现实刺激,这些成因写的比较清晰。可是,当医生在进行诊断的时候,他们不去分析具体成因是什么,他们只会说按他的精神状态给他进行归类说你什么情绪,什么病。你要是一会儿焦虑一会儿抑郁,这时候情绪低落,过一会又情绪高涨,那么你就是双向情感。这多可笑的一种诊断呢。

    如果是生理原因,那就归到医院去治疗他生理的疾病,如果没有生理原因呢,明确的知道这是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那么我们就给孩子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怎么能够轻易的随随便便的就给他盖上一个精神类疾病的帽子呢?这样的诊断既不科学又不负责,孩子闹情绪被当成精神类疾病,这本身我认为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更重要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的国情。我们的经济发展,导致我们和独生子女之间有着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一种情形。我们的经济在近三四十年里面是突飞猛进。我们年龄稍大的人呢,都经历过从吃不上饭、穿不上衣到现在剩饭倒的哪里都是,衣服家里都没地方搁的巨变。

    由于我们的物质丰富了,我们给予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可以说是尽我们的力量给予满足。孩子要什么,只要我们能给他,我们肯定要给孩子。看到他想要什么,即使他不想要什么,发现他看到什么表示出感兴趣,我们都会记在心里,找个时间方便的时候就给他买回来了。

    现在我们的孩子少了,原先父母带好几个孩子,而且还奔波挣扎在生存线上,父母对孩子无暇以顾,而孩子长大了往往都知道父母的不易,都会体谅父母的不易,都会感恩父母养育不易。可是现在的孩子呢,因为从一出生就是含着金钥匙的,不愁吃不愁穿,父母没有在什么生存线上挣扎,而是有大量的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成长,有精力就围着孩子转。我们整个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我们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时候,孩子也是一切为了自己,孩子一切为了自己,眼睛只盯着自己脚底下转。那么,大家可想,这样的孩子往前走,他会不会摔倒,任何一个地方的坎坎坷坷,都会把他绊倒,哪怕是没有任何坎坷,一个盯着自己脚尖走路的人,一个脑袋里只装着自己的人,那他自己也会犯头晕,也会把自己摔倒的。

    这样,孩子就成了一条虫。这条虫呢身上还长满了白毛,但他还扎不了多少人,他只会让父母心疼,他在外边并不会作恶,可是在家里面他的敏感、他的多疑、他的胡乱的联想带来的痛苦,让妈妈爸爸以及关爱他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心痛不已。同时,他自己也会痛苦的不得了,纠结的不得了,敏感无比,多疑无比。孩子思维活跃、联想特别丰富,但他没有用在发明创造上,没有用在开拓未来上。他用来关注自我的感知觉上,所以这孩子就特别的痛苦,纠结。

    这是什么问题呢,实际上是我们教养的问题。我们对孩子呵护过多的问题,是我们的爱无度。给孩子的爱无度,给孩子的自由没有以自律为前提;没有告诉这个孩子,人生的路需要你自己走;人生路上有坎坎坷坷,你要自己去担当;走路摔倒了,你要自己站起来。你要像一个人一样去成长,而不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给爷爷奶奶呵护在嘴里,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种溺爱,这种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的爱,这种不加前提和限制的自由,任由孩子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从来不会养出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

    溺爱孩子,给孩子过多的呵护,把孩子人生道路上所有的困难坎坷都给清扫干净,这样的爱也不会让孩子对父母有感恩,这样的爱只会把孩子害掉,也害掉父母自己。这样的爱和没有任何自律为前提的自由,只会培养出一个极端自私的,任意恣意发泄自己情绪的,没有任何社会担当,以及个人担当的毛毛虫。

    这些年来,这样的毛毛虫在咨询室里越来越多。而在咨询室外呢,到底有多少,我是统计不出来的。我没那个精力,也没有那样多的人手去做统计。但是,通过身边朋友的介绍,诉说,能够感受到,有很多家庭里都养了这么一只毛毛虫,只不过有的毛毛虫养的大,有的养的小。我们每个家长都可以自我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孩子,你家的孩子有没有养出毛毛虫的形态呢?如果孩子被养成了毛毛虫怎么办呢?

    首先,告诉家长不要担心他的情绪,他有情绪是正常的,他不开心也是正常的。他有情绪,他不开心不代表着这个孩子不健康,不代表着这个孩子的生命受到了什么威胁,他仅仅是情绪而已,等他适应了这种情绪,他知道自己可以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也没有什么妨碍的时候,这个不开心也仅仅是不开心,这个不开心可能他自己就没有了。其实,在我们咨询室里面,孩子的这种不开心也就真的没有了,因为孩子不关注这个不开心了,不关注这个不愉快了,那不开心他自己就没了。

    其次,很多父母用无限度的爱和自由养育孩子,已经成了习性。父母和孩子的不良互动模式已经形成了习惯。这个时候最好,或者说很有必要请专业的第三方介入。如果孩子还没有成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心理教育。有的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有的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给孩子重新塑造与培养,这样的孩子就能恢复到一个正常人的状态,有担当、有承担、有适应性。能够接受自己在人生中,在学习中,在日常生活里,人际交往中有不愉快,有别人不搭理他,也有父母可以要做自己的事情,不关注到他的时候。他随着时间一年一年长大,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时候,他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还要负担起给予父母,祖父母爱的回馈的责任感。

    教育孩子不是个小事情,教育孩子是个大事情。这四十年来,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发展相比,是没有成正比的。精神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国家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规划,有一个指引的方向。用政治政策为导向,这样进行社会教化才会收到大范围的社会效果。

    前些年,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精神建设,而导致在中国的媒体文化上出现了一些很不好的现象。比如说娱乐至上、戏子当道。娱乐至上,戏子当道,说明我们国家国泰民安。在战争时代,娱乐就没办法当道,个人都要保命了;如果大家都吃不上饭,肯定有生存的焦虑,娱乐也不会当道。所以,戏子当道,娱乐至上说明我们国家国泰民安。但是,万事万物他都是有它的规律的,这世界的所有东西他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饱暖思淫欲。这个“淫”不是指两性关系的淫。“淫”是细碎而多的意思,就是你吃饱了饭,穿暖了衣,你对于享受方面的想法,就会有很多很多的细碎又多的想法。而每个人对于享受,又都可以生出很多纷繁多姿的不同,每一种又可以生出自己的联想。所谓的文化多元化,是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时候,我们对于享受生活的概念,还有享受生活的内容,享受生活的方向,都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每个人不同的感受,因不同的感受和向往而导致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内容。这些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内容,可以各自发展成一种文化导向,他就是整个世界的多元化了。在物质大丰富的文化多元化的当下,对于子女的教育,给父母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与自由的无度,培养出毛毛虫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ia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