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子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系列剧,我很少见地为几乎每一集都写了剧评。它不是简单的科幻,让人们感叹科技的魅力。它是展示了技术对人类的改变,让我们提前看到未来的可能,反思当下的生活。
黑镜子通常会表现某种新技术或新制度对人类带来的影响。让我们观众去反思这种技术的伦理学和社会学乃至心理学意义。圣诞特别篇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就是视觉共享与云思考,人格数据化,以及沟通屏蔽技术。
先谈视觉共享和云思考。
视觉共享其实已经能做到,Google Glass就行就能做到实时的视频信息共享。而远距离私密交流其实靠微型蓝牙耳机和微型麦克风就可以了。这个带来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感知觉的延伸,隐私也难以保护。
但让我们想得更深入一些。设想高考的时候,有一套这样的技术用来答题,算是作弊吗?
我想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作弊,但情况没这么简单。或许将来的考试,就是考大家对这套设备的熟练程度。
如果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有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三个部分完成。现在输入的信息可以共享给他人,然后信息的处理也由他人完成,仅仅输出由自己完成。那许多工作也可以如此进行。
这就像云计算让每个可联入云的设备都拥有了超级计算的能力。每一个可以联入云的人也都拥有了这种云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你自己的思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网速和命令执行能力。
仔细想想,还有点恐怖呢。如果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没有经过自己的脑子。他们只是执行一个云思考给出的命令,从而能最高效率地完成任务,无论这个任务是工作还是生活。
第二点,人格数据化。
剧中把数据化之后的人格描述成和现实人格一模一样的程度,一样有认知和情绪。但情绪在这里起到了反作用,以至于需要专人来调教以使其自愿为“自己”做无聊的工作。因为没有任何刺激的空虚比造成痛苦的刺激还要痛苦,所以调教成功了。
这部分哲学味和心理学味都特别浓。人格如果数据化之后依然有感受,能感到快乐和痛苦。那我们要不要考虑这个虚拟人格的伦理学地位?让这个虚拟人格受苦是否是道德上错误的?既然数据化之后的人格和寄居于肉体内的人格是一样的,那哪个才是真正的人格?人的肉体是否承载人格的工具?心灵是不是跑在大脑上的软件?
一般认为,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不会伤害到别人,那就没有错。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正是什么都不做才会让人感到最为痛苦,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丰富的刺激和信息才能活下来。那问题来了,我们是否有义务去主动给别人提供刺激?
剧中还涉及到了时间的相对性。也隐含了寿命这个问题,一千年的寿命会让人感到开心吗?
第三个问题,沟通屏蔽技术。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监狱将人困在一个小格子里,使人的社会性需求受到限制。这种惩罚与肉体惩罚,哪种更严重?你愿意选择1年有期徒刑还是100次鞭打?
另外,如果社会交流是人的基本需求,那切断社会交流是否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就像不给一个口渴的人喝水一样?
我曾向小伙伴提到,片尾对男主角的惩罚太过严重。剥夺他和所有人的沟通,就像给他判了无期徒刑,还不让他和狱友甚至狱卒说话。在这种痛苦之下,我很怀疑他是否能坚持3天而不选择自杀。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我不敢想象失去了社会性的人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或许会为“生不如死”这个能指提供一个最合适的所指。
最后,再次向大家推荐这部剧,我想我的剧评应该没有剧透多少。如果大家对哪个点还不是很理解,也欢迎留言评论,无论是对剧中的设定还是对这篇剧评的感受。
网友评论